当前位置:首页  媒体聚焦

江淮晨报:彻夜救治10小时 众医师手术间隙就地打盹

时间:2018-09-04 浏览:566

心外科团队进行心脏“不停跳”取栓手术。

巨型血栓。

医生们努力抢救。

医护人员席地而睡。

医护人员趴在座椅上睡着了。

中安在线讯据江淮晨报报道,从29日晚上8时到30日早上6时,安医大一附院多学科协作,30多位医护人员“接力”抢救,终于成功“击败”少见的“巨无霸”肺部血栓,将患者从“鬼门关”拉回。彻夜坚守,医护人员就趁着手术间隙小憩一会儿,下一场手术又是精神抖擞。8月30日子夜,他们或靠墙坐地或趴在椅背上,在手术室里打盹的疲惫身影被镜头“定格”,传递满满的正能量。

男子高处坠落,肺部“巨无霸”血栓险夺命

昨天凌晨,安医大一附院心外科副主任医师张成鑫发朋友圈:“突发急性肺栓塞,重症医学科气管插管,急诊ECMO稳定病情,血管外科肺动脉造影确诊,心外科团队体外完整取出血栓,又是一个不眠之夜……”附图中,身着手术服的医生,一个靠墙坐在地上,一个趴在椅背上,正趁着手术间隙抓紧“补眠”。这条朋友圈瞬间“火”了,短短几分钟收获“点赞”百余个,不少人留言称“满满的正能量”。

张成鑫说,参与彻夜抢救的医护人员约30多位,涉及该院ICU、心脏外科、血管外科、麻醉科、输血科等多学科,是夜间急救少见的“豪华”阵容。这场跨越昼夜的“生死营救”,要从两天前说起。

8月28日深夜,一名中年男子被紧急送到安医大一附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刘念见到时,他已呼吸窘迫,呼哧呼哧地喘息很痛苦,吸氧也不能有效缓解。家人说,男子名叫何洋(化名),45岁,8月初不慎从高空坠落,脊柱受伤。在外地医院手术之后,何洋转入合肥某医院进行康复治疗,不想,突发胸闷、呼吸急促等症状,于是再度转院。

重症医学科立即“上”了呼吸机,何洋的症状有所缓解,可第二天又病情突变,从“无创”到“有创”,呼吸机也“失效”了。“这是急性肺栓塞,根据之后的血管造影,左肺有一个长20厘米、宽2厘米的巨型血栓,右肺的血栓也有10厘米长、宽1厘米。”重症医学科主任邵敏说,何洋肺部的血栓是个“巨无霸”,几乎将血管完全堵死,已经引发心肺衰竭,随时都有猝死的可能。以往类似病例大多都“撑”不到手术。

为了给何洋争取“生机”,安医大一附院决定使用重症医学领域的“倚天屠龙”——“人工心肺”,多学科协作救治。

多学科30余医护人员合作,“人工心肺”换生机“人工心肺”也被人称为“魔肺”。它到底是什么,真的有那么神奇吗?邵敏介绍,“人工心肺”其实是一种体外生命支持系统设备,“学名”为体外膜肺氧合,是当前国际公认的顶级急救技术。

"人工心肺"简单说,就是给患者添个"人工肺"、"人工心"。"人工心"将血液从人体内泵出,经过"人工肺"过滤,引入氧气,去除二氧化碳,再输回体内。”邵敏解释。当“人工心肺”运行时,患者衰竭的心、肺可以暂时“休息”并进行治疗,等逐渐恢复之后就能“交接上岗”了,“相当于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为心肺恢复争取宝贵的时间。”

确定“人工心肺”治疗方案之后,安医大一附院立即启动“应急程序”,何洋的“生死营救”拉开“大幕”。

8月29日20时许,重症医学科团队穿刺,将一根0.7厘米的导管,从何洋大腿动脉送入心脏,开通静脉通道。21:30,连好“人工心肺”,可开机运行后,心循环却“不达标”,又紧急抗休克、稳定血压等,终于顺利“闯关”。午夜12点,何洋被送入手术室,心血管外科团队进行肺动脉造影,为取栓手术“导航”。凌晨1:30,断开“人工心肺”,心外科团队进行心脏“不停跳”取栓手术,3个多小时后,两个巨型“夺命”血栓完整取出。麻醉科、输血科全程保障。

凌晨6点,何洋被送回ICU病房,呼吸、心跳正常,血压稳定。上午,记者采访时,何洋的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刘念说,若是能顺利度过72小时“危险期”,他就真正康复了。

彻夜坚守,医生手术间隙坐地打盹

从29日晚上8时到30日早上6时,10个小时,30多位医护人员彻夜坚守,“接力”抢救。实在累极、困极了,他们就趁着手术间隙抓紧“补眠”,下一场手术又是“满血复活”。

照片里,他们或靠墙坐地,或趴在椅背上打盹的疲惫身影。参与彻夜抢救,又忙了一白天的刘念,对此表示早就习以为常了,这对医生来说几乎是常态,“有个规律,那些急症患者、重症患者往往出现在深夜和周末,夜里进手术室忙通宵对我们来说是家常便饭,已经习惯了。”

刘念挺爽朗,语速超快,是个性格外向的人。不过,一夸敬业、忘我,刘念立即显出几分羞涩,连连摆手说是医生的通例,“医生们都这样,选择了这份工作,就是选择了坚守、选择了责任心,看到患者转危为安、康复出院,满满的成就感,累点、苦点也觉得值了。”

(晨报记者王靓文/摄通讯员吴鹏伟)

时间:  2018年8月31日

来源: http://www.sohu.com/a/251093391_1149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