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医大要闻

【守初心 担使命】身患重病仍不忘诺言——记第四附属医院内科主任医师唐宝龙

时间:2019-10-16 浏览:4172

    今年的8月19日,中国第二个医师节,第四附属医院举办了首届中青年医师高峰论坛暨疑难危重病例演讲比赛,唐宝龙作为医师代表上台发言。当他提着一个无纺布袋走上台时,不少人心中发出疑问:唐主任为什么还提着一袋东西上台?只见他对着全场观众深深鞠躬,微笑着轻轻说了句“不好意思,身上带了一个引流管”,便开始和大家分享自己从医的心路历程。台下观众忽然惊觉,那个成天将笑容挂在脸上,平日忙着工作,周末就在朋友圈晒美食美景的“唐主任”,还在默默承受着病痛的折磨。

    唐宝龙,我校第四附属医院全科医学科和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内科教研室主任,普内科主任医师。1987年毕业于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从事内科临床工作30余年。从医以来,唐宝龙仁心仁术,深得患者、同事和学生的好评,即便身患癌症依然坚持工作,初心不改,痴情不悔。“学科建设与发展就是我一生最关心的事!”他甘做医院学科发展的螺丝钉,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哪里需要就去哪里,成为医院的“万能主任”。

“孵化”传奇:凝心聚力,勇挑重担

    1992年,唐宝龙来到安徽省建医院(安医大四附院前身)工作,彼时医院整个内科系统只有三个科室:内一科、内二科和干部病房。由于很多复杂的医疗技术都不能独立开展,他便暗下决心,勤奋工作,不知不觉扛起了医院内科发展的大旗。

    1996年,唐宝龙到北京阜外医院进修,回来后正式担任内一科主任。在他的带领下,内一科陆续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填补了很多院内空白。专注临床、服务患者、发展内一科,成为他工作乃至生活的全部。唐宝龙甚至向院领导许下承诺:“如果有机遇,我就带动一个学科,抓不到机遇,我至少也要带出来一帮人。”

    2008年底,医院正式更名为“安徽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踏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原来的内一科“孵化”为神经内科、内分泌科、消化内科、呼吸与心血管内科等,唐宝龙陆续兼任这些学科的负责人。当时各个科室普遍人手少、专家不足,尽快培养出一批有能力的中青年骨干是他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唐宝龙毫无保留地将技术和经验传授给年轻医生,鼓励他们继续学习深造,为他们争取更多培训、学习的机会。“人才要一直培养,要抓紧引进,决不能出现断层。”唐宝龙一边培养科室医生,一边向医院申请人才引进。正是因为他的努力和坚持,医院内科系统,最终都形成了完善的人才梯队,拥有了一批业务精、素质高的专业人才队伍。

    2013年,唐宝龙又接下一个重任:筹建重症医学科(ICU)。从那时起,直到ICU开诊,唐宝龙几乎是住在科室。当时的ICU除了他,仅有两位年轻医生,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扑面而来。除了业务上帮带扶,生活中,唐宝龙对他们也是关心有加,他时常宽慰开导两位年轻医生,还将他们的奖金分配纳入自己负责的呼吸与心血管内科中,以此来减轻他们的生活压力。如今,两名年轻的医生都已成长为骨干力量,他们永远也忘不了唐主任带领的那段“创业”时光,忘不了唐主任给予的殷殷关怀。

    多年前曾经有领导欣赏唐宝龙的才干,想让他参与医院行政管理工作,唐宝龙婉言谢绝了。因为他始终不忘自己最初的诺言:“带动一个学科,带出一批人!”如今,他带过的几大内科科室的建设已日臻完善,不仅拥有了自己的学科带头人,也拥有了完善的人才梯队,发展蒸蒸日上,而这些都离不开唐宝龙当时的筹建与锻造。用他的话来说,这是院领导支持的结果,是每一个医护人员努力的结果。但鲜有人知的是,这也是唐宝龙不忘初心,默默奉献,践行诺言的结果。

专注临床:无私忘我,不负初心

    一直以来,唐宝龙都专注于临床一线。在患者眼中,他是一位可亲可敬的医生,医疗技术上的精益求精、诊治疾患过程中的尽职尽责,让他拥有“粉丝”无数。为避免下属和患者家属“吃X光”,有时便亲自陪同患者做CT检查;为不方便办理出入院的患者办理相关手续时,化身为“患者家属”;不厌其烦地为有心理问题的患者做支持和引导是,变身成“心理疏导者”;为出院的患者提供延续的医疗咨询和服务时,又成为了“家庭保健医生”。

    在唐宝龙眼中,患者的需求高于一切,而他作为一名临床医生,不能离开临床,更不能脱离患者。很多内科的医护人员都知道,唐宝龙办公室里曾放着一个简易小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他吃住都在科室,哪怕生病也坚持在岗。急救、抢救、会诊……哪里都有他的身影。

    2016年9月,唐宝龙的人生迎来了最为残酷的一次淬炼:被确诊得了晚期肺癌。确诊之后的他愤怒过、委屈过,也低沉过,因为同事和患者口中万能的他,也不过是个普通人。

    “从没想过以那样的方式放下工作。”唐宝龙还记得当时面对突然而至的打击时身心俱疲,在交代好手上的工作后,他曾请假到皖南小城休息过一段时间。游山玩水、吃土菜、打太极,偶尔还钓一钓鱼,放松情绪,调理身体的同时,唐宝龙也在心里想清楚了一些事情:“毁灭或重生,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艰难的抉择。”拾起生活,理性面对,积极治疗,珍惜当下,唐宝龙带着这份决心,重新返回了自己不舍放下的工作岗位。

    重返岗位后,唐宝龙加紧培养人才,逐步放开手、腾开身;专注临床,加快学科建设与发展;记录心得,以形成真实的病例治疗参照。“从帮助患者对抗疾病的医生变身成一名癌症患者,这个过程,或许是抗癌界不可多得的经验。”如今,唐宝龙已经能够坦然地和他人谈论自己的病情。他开通了一个微信公众账号,让女儿教会自己使用和管理,闲暇之余,便将每日的心得诉于笔尖,汇成文字,有时还会写一些科普常识、用药体验和所在学科的科研进展情况。因为工作忙碌,虽然更文并不频繁,但唐宝龙仍然坚持这个习惯。“这些亲身体会可能都将是珍贵的病例参照,还有那些健康科普。我希望未来能帮助到更多的病患,这不仅对临床上的生理治愈有所帮助,而且也是我与病魔缠斗时的心理安慰。”

    对生命怀有深切的悲悯之情和敬畏之心,永远将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从医三十余年,唐宝龙从未忘记过这份初心——过去没有,与病魔博斗时没有,未来也不会有。

学科建设:夙兴昧旦,思虑深远

    2017年,新院区开诊前夕,医院落实国家医改政策和“健康中国”战略要求,决定成立全科医学科与健康管理中心。作为内科主任医师,没有人比唐宝龙更适合做全科医学科的“拓荒者”。当时,唐宝龙病情稍有好转,但仍在进一步治疗中。他义无反顾地接下这个担子,好像病痛从未发生过一样,又一次投身到“带动一个学科,带出一批人”的使命中去。

    如何建立和发展好医院这个刚出头的新学科?筹建之初,唐宝龙撑着病躯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考察一线城市大医院的学科发展模式,借鉴国内外医院的学科先进管理理念,紧跟全科医学发展的前沿热点,结合医院的发展实际,制定了一系列的科学规划,形成了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与全科医学科融合发展的学科发展模式。

    “我们的全科医学科致力于培养社区全科医生,满足普通老百姓的基本医疗需求,最终助力‘健康中国’建设,实现全民健康。”围绕着这个目标,唐宝龙开始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与规划。在他的努力下,医院全科医学科与健康管理中心明确了成为医学生、规培学员、社区全科医生等进修、学习和培训基地的发展定位,明确了健康管理中心与全科门诊、慢性病综合门诊有效结合的发展理念和管理模式,也明确了医疗资源同质化、医疗服务个性化的服务方式。

    2018年8月26日,新院区如期开诊,健康管理中心也正式运营。唐宝龙认为所谓“健康管理”,应当包括高危人群的疾病筛查、健康干预、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等。“体检的意义在于病向浅中医,一旦人们的体检结果异常,他们就需要进一步的检查,同时还有饮食、运动、心理等方面的指导和干预,这些都需要全科医生的帮助与指导。”随着医疗行业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单纯的体格检查无法满足人们的健康需要,势必会延伸到健康风险评估、心理测评、健康指导和健康促进。“要实现从预防到慢性病管理,从疾病诊断到治疗,从检前到检中、检后的全覆盖,还要涵盖心理健康、生理疾病和亚健康管理,同时每一次体检完成后,还要完成和完善健康数据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后续还有健康宣教,这些,我们必须都要有,都能做到。”

    从辛苦筹建到如今的颇具特色,虽然成立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但是唐宝龙相信,在科学的规划以及明确的发展定位、发展理念和行之有效的发展模式下,医院全科医学科终会成长为省内甚至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科。

寄语后辈:荧荧之火,势必燎原

    唐宝龙十分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回顾职业生涯,他最引以为豪的事就是带出了一批年轻医生,医院的大部分内科科室,他几乎都带了个遍。“科室建立之初,肯定都会面临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把精力用到技术提高和人才培养上至关重要。人才是强院之基,不注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爱护人才,那是大不善。”

    无论在抗击“非典”的战场、汶川救灾的现场,还是抵御“甲流”的斗争以及医院内每一个重大抢救现场,总能看见唐宝龙忙碌的身影。他带领医护团队舍小家为大家,为医院迎得了一个又一个荣誉和好评。“医生是一个良心职业,我讲良心,也要带动一批讲良心的人。”这种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在医院树立了一面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旗帜,影响了年轻一辈的医护人员。

    当谈到对年轻医生的寄语时,唐宝龙首先说到了“医学”的概念。“医学不是完美的,它充满了遗憾,还有明显的社会化倾向,同时牵涉到人的伦理。”在他看来,“医学”尤其是临床医学并非是纯粹的自然科学,也不是纯粹的艺术。“我们的医生在诊治的时候,往往只关注于治疗方法对不对、治疗结果有没有效,很少考虑其他问题。比如癌症中晚期的患者愿不愿意接受治疗、能不能接受治疗方案、承不承担得起治疗费用等等,都是医生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唐宝龙的理解中,医学像是“人学”,如果仅是纯粹的自然科学,那么很多问题就不会出现了。年轻医生要知道,医学不能治愈一切患者,医生不能治愈所有疾病,医生要看到疾病背后的社会复杂性,了解患者在心理、生理以及社会中的特异性,保持一种同理心,拥有共情能力,才能以更加宽容的态度对待医学乃至人生中的得失。

    如今,唐宝龙培养的青年们都成为了医院发展的中坚力量,也开始带教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医生。他坚信,这些医生如同荧荧之火,跟随医院的发展浪潮,势必会形成燎原之势,成长为德能兼备的好医生。

    究竟什么才能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意义?唐宝龙的回答是:“守一份初心,担一份责任。”作为医院改革发展巨变的参与者、亲历者和贡献者,正是这一份初心和担当,让他始终有着不竭的动力。他的品格和精神也深深感染和激励着身边的每个人,凝聚成四附院人“不怕吃苦、勇于担当”的奋斗精神。(第四附属医院 程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