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内迁故事 传承安医精神】内迁——东南医学院开启新征程的起点
【编者按】71年前,一群师生响应国家号召,听党指挥跟党走,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从上海将东南医学院全体搬迁到安徽,安徽省第一所高等医科院校自此成立。这是一场文化和教育的迁徙征程,更是安徽高等医学教育自此崛起的崭新篇章。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一代骄子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留在了异乡,奉献给了祖国,最终收获了累累硕果。他们是我省医疗卫生战线上的奠基人,是我校发展壮大的拓荒者,是安医大发展的里程碑。内迁时期,是安医精神成型、成熟的重要时期。他们的这种“内迁精神”,是安医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71年发展巨变,这份精神仍在薪火相传,激励安医人在新时代为聚力健康中国、健康安徽建设的新目标,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水平医科大学贡献智慧和力量。
热血青春,永不凋零。这些内迁背后的故事跨越时空,至今依然让人热血沸腾,激励着当代青年奋斗前行,在新时代建功立业。从今天起,校园网特开辟“讲述内迁故事 传承安医精神”专栏,邀请当年参与内迁的“老安医人”讲述当年的故事,激励广大师生医护员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安医精神”,在新征程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
1949年5月,欢欣鼓舞的上海人民迎来了翻身解放,举步维艰的东南医学院也看到了一缕新的发展曙光。
东南医学院创立于二十世纪动荡的1926年,当时学潮时起,许多医学生面临失学。在上海沪军营路,由郭琦元、汤蠡舟和陈卓人等共同创建的私立东南医学院应运而生,接纳了来自上海和广州的数百名失学医学青年。孰料命运多舛,建院仅6年,1932年,便遭到“一·二八”日寇侵袭淞沪之难,多年结晶,毁于一旦。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作为伤兵医院的东南医学院再次遭剧烈轰炸,校园被彻底摧毁。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破院毁,大批东南医学院师生纷纷离开医学院,投奔抗日战场,参与战地救护。医学院迫不得已收缩到了法租界内萨坡赛路(现淡水路)一个不大的院子中。抗战胜利后,虽在制造局路租了一些房子,少许扩大了校区,但在解放时,东南医学院校舍太小,不能得到充分发展,附属医院也不够适应同学实习需要,学校经济困难,设备扩充不易,许多同学每学期常因学费问题引起的失学恐慌苦恼着。面临多重压力,东南医学院需要做出新的选择。
汤蠡舟一贯以国家、社会和百姓的需要为自己的工作方向和目标。他在日本公费求学期间,在“五四”运动影响下,曾与中国留学生一起阅读革命书籍,接受进步思想。1925年,学成回国,他首先去了广州,选择参加北伐战争的战地救护工作。1926年,受邀请回上海,他参与建立了东南医学院,为失学医学生解困。从1931年开始,就不断投身于抗日战争的一线救护工作,领导医疗队转战于长江以南地区。期间,曾多次支持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医务工作,深受共产党的教育和影响。所以,上海一解放,他就能主动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响应共产党的号召。
1949年12月28日,《解放日报》第一版的醒目大标题为《走向内地,面对农村——东南医学院迁怀远 今晨全体师生员工专车离沪》。文中写道“本市私立东南医学院响应六大任务号召,在人民政府鼓励和协助下,内迁安徽怀远。全校师生员工教职员眷属及附属医院医师职工五百余人,已在今晨零时四十五分搭乘专车离沪”。还提及“附属医院汤蠡舟院长在暑期中与华东卫生当局负责人谈及今后医学教育及事业的方针,认为面向广大农村去发展是一条新的康庄大道”。汤蠡舟代表院方接受了党和政府迁校去开展农村卫生工作的建议,担任内迁工作主任委员。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在大部分教职员工和学生的积极支持中,东南医学院适时、圆满地完成了整体内迁的壮举,从十里洋场的大城市上海,迁到了落后贫穷的小县城怀远。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第一所整体内迁的高等院校,同时也结束了安徽没有高等医学教育的历史。在解放后只有半年多的时间内,完成此举,需要显示很强的动员力,克服很多的困难,具有很大的毅力。从现在来看,无论是精神,还是行动,都仍是值得学习和缅怀的大事。
1946年春夏,汤蠡舟一家刚从贵阳图云关山上的茅草屋搬回上海,才立足三年有余,他又带头举家迁往安徽怀远。对于汤家来说,适应艰苦的生活环境并不困难,因为我国全面抗战前期,汤家一直是漂泊流离,居无定所。从1940年初开始,历经浙江、江西、湖南、广西、四川,直到1942年秋,在贵阳图云关山上才定居下来,条件简陋,生活艰苦。那时,汤蠡舟,作为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救护总队部副总队长,在山上主持救护总队部的日常工作,全面管理救护总队分布在全国各大战区,数以千计的医护人员及其救护工作。
1937年8月,第二次松沪会战开始,洪抡元就是汤蠡舟领导的第十一救护医院的驻院医师,后转为中国红十字会驻松第一重伤医院。1937年秋,随同汤蠡舟及重伤医院撤离上海,往西转移,一路颠簸,直到武汉。后来,洪抡元任职于卫生署西北防疫处鉴定部和陕西省立医专。抗战胜利时,一家已经居住在四川重庆附近的合川。1947年春,洪家也回到阔别九年的上海,并在上海开设医学化验所,接受医界委验各种检品,工作上轨,生活安定。洪慕祁记得是蒋本沂伯伯来家动员父亲随东南医学院内迁的,父亲一口答应,并决定举家前往安徽怀远。父亲曾先期去过怀远,回来后,全家就开始打包,装箱,购置适应农村生活的必需品等,整装待发。
1949年12月底,为预防敌机骚扰,内迁大部队的专列是28日零点刚过开出的,在蚌埠换乘淮河小火轮,经过两日两夜,直到29日才抵达目的地。洪家是年后乘上开往蚌埠的火车,举家去怀远的。同时或前后到达怀远的还有谢昕、陈祖厘、史敏言、周新初、江晦鸣等家庭,有众多10岁左右的小孩子,开始住在一个院子,打打闹闹,嘻嘻嚷嚷,非常热闹。汤家似乎稍后到达怀远。如果是现在,高铁转汽车,四个多小时左右就到了。
在怀远,除了有现成的房子外,一切需从头开始,并加以适应。家属住房拥挤,没有电灯、没有自来水、没有煤气、没有抽水马桶、没有像样的学校、高低不平的石板路,洗衣服在荆山(西山)脚下溪水边用棒槌。淮河十年九涝,1950年暑假,需要乘小木船前往老师家取成绩单。生活条件无法与上海相比。由于生活习惯和水平上的差异,上海去的孩子要很快完全融入当地的孩子中也并非易事,记得开始都被称为“蛮子”。
在那个年代,老百姓的翻身解放之感,激发了众人的革命热情和风发意气。在学院党组织的领导下,记得过节的时候,江晦鸣先生自编自导,由家属和孩子们表演节目,如演话剧、打腰鼓、扭秧歌等。当时,正值抗美援朝高潮,孩子们上街欢送志愿军新兵,家属赶制志愿军的必需品。有时,各家还会献出拿手好菜组织家属聚餐,一派和睦融洽的气氛。
对于孩子们来讲,怀远的记忆是美好的,是一个难以忘怀的好玩地方,有山有水,如白乳泉、卞和洞、四眼井和隔着淮河的东山。一到假日,孩子们成群结队,登山顶,钻山沟,捕鱼抓虾摸蟹,玩得不亦乐乎。近年来,许多安医大和平村的发小们又返回怀远,旧地重游。
怀远仅是私立东南医学院内迁安徽的第一站。为了她的进一步发展,1951年中,私立东南医学院改制为公立,并逐步迁往合肥。1952年10月,更名为安徽医学院,1996年6月,经过多年的扩建、升级,成为了一所学科齐全、现代化、名副其实的安徽医科大学。(汤章城 洪慕祁)
(汤章城,东南医学院创始人之一汤蠡舟之子;洪慕祁,安徽医学院原教务长、蚌埠医学院原院长洪抡元之女。两人现均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系统退休科技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