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专栏  师生风采

【师生风采】张志华:“能做一名教师,挺好”

时间:2020-04-29 浏览:682

“传染源的追踪就像是破案,要摸清楚病例详细的活动轨迹,在哪里停留过、和什么人接触、做过什么……任何细节都不要轻易放过。”“传染源的追踪工作有时会比破案难,难在我们能够利用的调查手段比较局限,最主要的还是依靠调查对象的配合,一旦调查对象不配合,则往往让我们流调工作陷于很被动的境地。所以,如何取得调查对象的信任,让他们能够积极配合,是流调工作成败的关键。”

这是我校2019年度“教学贡献新华奖”获得者、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系教师张志华副教授,在《流行病学》课堂上经常给学生传授的有关流行病学调查的知识和技能。

不仅在课堂上传授专业知识,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他也充分运用专业知识,积极参与了我省新冠肺炎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这次疫情防控中,既有我的老师,也有我的学生,大家一起为疫情防控工作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以前学习的、教授的流行病学的知识与技能真正在实际中派上了用场。”张志华说道,“这一切都让我觉得,能做一名教师,挺好。”

教书育人 尽心尽力

“2002年我本科毕业,正逢全国疾控系统酝酿改革,疾控系统招聘非常少。”张志华说,“原本从未想过当老师的我,当时选择留校成了一名专职教师。”刚毕业就要从“学生”的身份转换到“老师”的身份,张志华有点懵,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他同时也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压力,因为自己就要肩负起培养祖国下一代的重任了。“你是一个做事认真的人,什么事你都能做得好。”这是曾给张志华上过课的老教授对他的鼓励。有了老教授的肯定,张志华沉下心来,开始学习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老师。

“自己当老师才知道,课上45分钟的侃侃而谈,其实需要课下长达十几个小时的备课。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基本一上午的课结束,我的嗓子就受不了了,而且一直用粉笔写板书,手指也会有点僵硬。那段时间,我慢慢体会到了大学老师的艰辛与责任,也特别佩服包括我的老师在内的那些教龄二三十年的老教师。”张志华回忆道。从听课、备课、试讲,到上实验课、小班理论课,再到教授大班理论课,最初的几年,他教案每年会写几大本,每次上课前一天都会背一整天的课。经过两年时间的学习与锻炼,2004年,他开始独立承担大班流行病学课程的教学工作。那时的张志华,已没有初登讲台时的紧张与不安,上课时显得淡定从容,面对学生的各类问题也能够应付自如。

“我一直觉得,大学之所以为大学,是因为这是培养学生的地方,培养学生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很重要,所以在培养学生上,我投入的时间比较多。”慢慢地,张志华用认真而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良好的教学能力,赢得了学生们的肯定与信任。熟悉他的学生越来越多,不仅与他探讨专业知识,畅谈人生理想,也会倾诉困惑迷惘,分享点滴进步。

对于研究生的培养,从课题方向、研究思路、研究设计方案,到文章结构、词语表达,甚至是标点符号,张志华都事无巨细,一点一滴对学生进行启发和指导。当学生对科学研究迷茫时,他会不断给予学生鼓励和指点,引导他们通过进一步了解研究背景,来拓宽视野、转换思维,从而能够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并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本科生的培养上,除了强调专业课程的学习之外,他还鼓励学生多参与各类科研训练和比赛。从“创新创业大赛”“双百”大赛,到“市场调查分析大赛”“全国大学生公共卫生技能大赛”,从校级比赛到省级比赛,再到国家级比赛,张志华带着学生参加的比赛不下三十次,收获了十几项省级以上的奖项,而每一份荣誉的背后都是大量时间、精力、物力的付出。市场调查分析比赛中,一份研究报告张志华修改了半年之久,报告中的每一个标点符号他都认真检查过,每一个用词他都仔细推敲过;全国大学生公共卫生技能大赛中,从学生的选拔到正式队员的训练,张志华在三个月的时间里陪着学生一起训练、学习,带着他们与培训老师沟通,及时解决其学习、生活上的困难,给他们加油鼓劲。

荣誉背后,既有从校赛到省赛、最终冲到国赛拿到一等奖的喜悦,也有认真准备、全心付出几个月,最终一无所获的痛苦。“无论成败,均是收获。”张志华说,“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固然不错,但我更看重学生在比赛过程中收获了什么。这些比赛除了考察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以外,更多的是考察他们的发散思维、临场应变能力以及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的能力,而这些也恰恰是课本无法给予的知识。我希望他们把比赛过程中学到的技能以及那种认真和韧劲保持住,也用到平时的学习中。”在他的鼓励下,之前参加比赛的学生大部分都选择了继续钻研,并考取了国内知名高校攻读硕士学位。

认真准备、努力拼搏,这是张志华自己的行事方式,而他的学生在其影响下,也不断奋斗着。曾经一位学生,本科期间有段时间产生了厌学情绪,思想很不稳定。张志华得知情况后,及时和学生联系,并不断地开导和鼓励他。慢慢地,学生调整了心态,树立了目标,最后考上了国内一流高校的硕士研究生。硕士毕业时,这位同学给张志华打了一个电话,向他在自己本科最迷茫时期及时伸出援手表示感谢:“今生有幸遇见您。”短短7个字的一句话,却让张志华觉得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有付出就有收获,用心关爱学生、辅导学生的同时,张志华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也收获了不少荣誉。他曾荣获2013年安徽省“教坛新秀”荣誉称号,学校2016年“最受学生欢迎教师教学奖提名奖”,也获得了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等多个奖项。

工作科研 尽职尽责

教学不松懈的张志华,在完成专业职责时更是全力以赴。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我校应教育厅委托,需立刻组建专家团队前往淮北市,协助当地疾控中心、医院开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接到消息后,张志华便立刻报名参加,并与同事一起及时奔赴那里支援。

支援工作期间,张志华利用自身专业知识与技能,调阅疫情发生以来所有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初步报告和进展报告,在仔细分析了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后,进一步核实确定了各确诊病例具体的发病时间,梳理出需进一步核实和补充调查的信息内容,并报告当地疾控中心相关人员进行补充调查。“绘制流行曲线、标点地图法寻找传染源,这些在流行病学理论中非常重要的方法,以前教学中只能通过前辈们的经典案例去学习体会,现在自己真正用的时候又是另外一种感觉。在以后的教学中,这些都将成为与学生交流的实例,会更加丰富我的教学内容。”调查过程中,张志华也不忘利用此次工作为以后更好地进行教学积累素材和案例。

在淮北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多部门协调配合,利用多方数据和资料对病例的传染来源及可能传播途径、疫情动力学特征进行推测,对聚集性疫情进行梳理,找出相互之间的联系方式。最终,张志华和专家团队的同事们用科学的分析和缜密的“侦察”手段,掌握了病例的感染来源和感染途径,为疫情防控提出进一步的建议,最大限度地防止了疫情的扩散。“有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积极同其他部门沟通交流,才能灵活机动地解决问题,这些在书本上都是学不来的。”张志华这样总结疫情支援工作中的心得与收获。

认认真真教学,踏踏实实工作的同时,张志华也深知科研的重要性。“大学老师不仅要精于授课,还要勤于科研。”2004年,他开始了自己的第一个研究。“那个研究是关于网络成瘾的。”回想第一个研究,张志华回忆说,“那时候国外网络成瘾的分类中有一种叫‘网络购物成瘾’,当时我觉得不可理解,因为那时我们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网络购物’,更别提成瘾了。那会儿查外文文献还非常困难,为了查一些研究资料,我还专门找了在北京协和医学院读博士的师姐帮忙,请她从图书馆查到资料后复印寄回来,好不容易才完成了这个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

“现在再回头去看,只能感叹世界变化太快,而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科技发展、科学研究飞速发展的现状。”关于科学研究,张志华感慨道,“作为老师,我们也必须时刻保持着‘学生’的心态,不断地去学习,才能跟上当下科研发展的脚步,同时也更好地向学生们传授最新的科研动态。”

从安徽省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到省自然科学基金、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再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面上项目,慢慢地,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积累科研经验,张志华一步一步拿到了多个科研课题项目,而他也利用这些研究,以科研反哺教学,为学生们提供了科研训练的平台,在实践中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希望学生青出于蓝。

十八载春秋,张志华教学中言传身教,以全心投入激励学生;工作中履职尽责,以认真严谨服务他人;科研中积极探索,以不断学习提高自身。而他也将继续站定三尺讲台,走向下一个十八年。(高教所 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