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专栏  师生风采

【师生风采】基础医学院教授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研究成果

时间:2021-07-23 浏览:449

    日前,我校基础医学院王烈成教授神经功能研究团队在国际权威杂志《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上发表了题为《蓝斑核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腹外视前区神经环路快速调控从睡眠至觉醒(The NAergic locus coeruleus-ventrolateral preoptic area neural circuit mediates rapid arousal from sleep)》(IF:10.8)的论文。王烈成教授和同济大学张玲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安徽医科大学博士生梁悦和同济大学施伍(该院2019届硕士)为共同第一作者,我校为第一作者单位。

    蓝斑核(LC)位于脑干,在觉醒调控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其背后的神经环路尚不清楚。该研究利用皮层脑电结合光电极记录,发现蓝斑的去甲肾上腺素能(LC-NA)神经元在觉醒状态下表现出较高的活性,而抑制这些神经元的活性会导致觉醒的降低。以光遗传学技术特异性激活蓝斑的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到下丘脑腹外侧视前区(VLPO)的神经环路(LC-VLPO)会促进觉醒。VLPO脑区的光电极记录结果表明,LC-NA神经元的光遗传学刺激激活了两个功能不同的神经元群,利用离体膜片钳记录发现LC-NA神经元通过α2受体抑制VLPO中的睡眠活跃神经元,通过α1和β受体激活VLPO中的觉醒活跃神经元,两者产生协同效应促进觉醒。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与下丘脑泌素/食欲素神经元丢失相关的睡眠障碍,具有白天过度嗜睡和猝倒两种主要症状。一些治疗发作性睡病的抗抑郁药主要针对5-羟色胺和NA神经元,它导致蓝斑核神经元活性增加,这可能与其促进觉醒的特性有关。本研究发现去甲肾上腺素能的 LC-VLPO通路促进觉醒、阵发性发作性睡病和猝倒可能与LC-VLPO通路功能下降有关。该研究为临床上发作性睡病的发病机制研究提供新思路,下游作用受体类型的探索也可能为治疗发作性睡病的新药开发提供新的靶点。

    据悉,王烈成教授团队长期致力于睡眠-觉醒机制研究,这是该团队采用较为先进的环路功能检测技术再次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基础医学院)

    原文链接:https://authors.elsevier.com/c/1dPh73QW8Rwos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