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专栏  师生风采

【师生风采】杨润怀:倾心桃李 逐梦医工

时间:2021-09-27 浏览:617

“我一直以来都坚信自己的工作价值应当体现在机器人、医学和教育领域,很荣幸可以在安医大去实现自己对事业的全部理想和初心。”我校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教授杨润怀这样说道。

作为校2020-2021年“十佳基础教师”荣誉获得者,杨润怀近年来获得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以及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科研启蒙导师等奖项若干,其指导的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多次获国家级、省级奖项。此外,他还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重点项目、省留学创新计划等科研项目,近3年发表 SCI、EI论文20篇,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报等媒体报道。

“医工融合将会不断推动医疗技术发展、降低医疗设备成本,而在这一领域的探索过程中,就需要我们不断地为国家和区域输送专业的医工人才。”谈及理想,杨润怀表示,他的目标就是结合自身所学将医工紧密融合,并且在该领域尽其所能培养人才。

“课要常上常新”

“作为教师,能与志同道合的学生们一起交流、探索未知的领域,是我最大的荣幸。”工作以来,杨润怀始终坚守教师初心,不断思考提升教学与科研水平的方法,将培养医工交叉学科的复合型人才作为不懈努力追求的目标。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听课效果,他对授课模式进行大胆创新,打破传统课堂知识灌输式的授课模式,代之以项目讨论式的课堂教学,以项目、课题为起点,将理论、实践及课外指导相结合,让同学们在研究中学习,将理论付诸实践——而这也正是他主持的省级重点质量工程教学改革项目的重要内容。

“作为老师,课要常上常新。”为了在课堂上能有“新东西”,杨润怀在课堂教学之余,最大的兴趣就是搜集与教学相关的素材与资料。在他讲授的专业核心课程《生物医学测量与传感器》课堂上,除了基础理论知识外,课程内容中还会融入科技前沿的相关内容。“把最新科技视频、科研论文、新闻、样机在课堂上展示,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杨润怀解释道。

这种教学方式在学生中大受好评。一位曾上过他讲授的电子设计课的学生评价道:“杨老师是我最喜欢的老师之一,听他的课程不仅受益匪浅,也让我们有了动手实践的信心和动力。”

“要当学生的教练”

2020年,生物医学工程医学院在刚入学的大一新生中首次施行“本科生导师制”,作为“导师库”中的一员,杨润怀更像是一位近距离参与学生学习与生活,在方方面面都给予精细指导的“教练”。课下,他常常引导学生开展适合本科阶段的工程实践实验与仪器设计,如医疗自动化系统、机器人、传感器的研发等,同时也鼓励学生们参加各类专业竞赛与创新创业设计,以赛促学、以赛代练。

在他的推动下,大一的学生开始阅读专业文献,撰写“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计划书,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项目准备过程中,每份计划书杨润怀都悉心指导、不断修改,从而更好地为学生凝练思路。

“提交第一版计划书之后,杨老师给我的回复是满篇红色的修订批注,最终定稿经过了十几版的修改。这个过程中,杨老师每次都耐心地为我指出问题并帮助我修改,在他的指导下,我觉得自己的专业能力得到了质的提升。”一位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比赛的本科生说。

综合素养和专业能力获得提高的同学不止一位,杨润怀的许多学生结合课上课下所学,制作了基于水凝胶的电子皮肤、传感器、柔性机器人等科技作品,先后在生物医学工程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生命科学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等国家级、省级竞赛中获得了多个一二三等奖。

在研究生的培养中,杨润怀则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在依据专业培养方案总体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每位研究生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与实践计划,以引导、培养他们有更好的行业领悟力和主观能动性。

日常与学生相处中,他还不忘时刻提醒学生要重视自我提升和做好未来的职业规划,组织长时间待在实验室里的同学在课余时间开展各类体育活动。“运动不仅能锻炼身体、促进同学之间的感情,而且可以放松身心。有时候灵感的火花就是需要在平和放松的状态下才会迸发出来。”

“治学严谨,博采众长,立足前沿,时时鞭策,追求卓越。”这是杨润怀的研究生姚蔚给他的评价。“杨老师讲解知识的风格诙谐风趣,注重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用幽默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生物医学工程的魅力。同时他也会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使大家都能有所收获,是我们心中可亲的老师。”

在杨润怀的悉心培养下,姚蔚在2020年获得了校“十佳学术新星”称号,而这可能也是对杨润怀全身心为学生服务最好的回报。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作为一名工科毕业的博士,杨润怀曾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密仪器机器人实验室、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微纳米机器人实验室、香港城市大学自动化与机器人研究中心等机器人研究机构学习、科研。

“科研教学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是杨润怀一直坚持的理念,他总是积极调动学生的科研兴趣,帮助他们在科研中更好地去理解和应用理论知识。“教学与科研结合可以让我自己和学生都对行业充满兴趣,让教学具备新意,让科研充满动力。”他这样说道。

杨润怀常对学生说,科研过程中需要有“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态度,要勇于探索行业内技术前沿、尝试研制具备新意的医工结合的医疗仪器和机器人技术;对于实验中偏离原构思的实验结果,则要不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中,他往往会和同学们一起进行长时间的讨论和琢磨。

“医工融合是个充满吸引力的领域,一方面要将临床问题转化为科学问题,另一方面又要懂得如何利用工程实践技术将科学问题解决并落地。”杨润怀介绍说,“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处于‘充满兴趣’和‘怀疑方案’这两种极端的不断循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科研方法和批判性思维培养都会不断得到成长。如何不断地去探索、突破本领域的边界,如何发挥我们学校的临床优势,实现医工融合的专业研究与人才培养,是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并且实践探索的问题。”

近五年来,杨润怀作为第一主持人,主持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在内多个国家级项目,以及安徽省高校优秀青年人才重点项目、省留学人员创新计划、基础临床合作提升计划等多项省部级课题。在此基础上,他发表了一系列高水平科研论文,近三年累计接收并发表电子信息与机电领域SCI、EI一类论文23篇,作为第一申请人获得发明专利授权1项,研究成果屡见于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等多家国内学术主流媒体。

此外,他还受邀在多个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报告,并且作为《国际电子工程协会-生物医学和健康信息学》(IEEE Journal of Biomedical and Health Informatics)《中国工程院-工程》(Engineering)等多个国际SCI期刊的审稿人,多次圆满完成了审稿工作。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作为教师这一光荣行业中的一员,杨润怀希望在教学科研的岗位上能和更多的同事们一起,共同探索新时代教学科研方法、探索行业边界,明确奋斗目标并付诸行动,培养造就出更多医工领域的优秀人才。(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万逸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