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画报微信公众号:特别报道 | 安徽医科大学喜迎建校95周年华诞:绽九五风华,育大国良医
“黄浦汤汤,江淮浩荡,吾校巍巍,美名彰扬。”从黄浦江畔到江淮之滨,坐落在历史文化名城合肥的安徽医科大学,作为安徽省办学历史最早的高等学校之一,从1926年肇始于上海,辗转三地,四易校名,至今已经过了95个春秋。
《安徽画报》十月刊封面:创百年丰功,赖济济时贤,桃李芬芳溢四海;建千秋伟业,有殷殷学子,群星灿烂遍九州。风华正茂的安徽医科大学的学子们,正从校园广场走过,迈向担当民族复兴、护佑人民健康的“大国良医”新征程。
薪火相传,“医”脉相承。“今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也是安徽医科大学建校95周年。从诞生之日起,安徽医科大学的血脉之中就蕴含着红色基因,追溯学校近百年发展史,始终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安徽医科大学党委书记顾家山说。
“百年初心如磐,百年使命在肩,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九十五年栉风沐雨,九十五年弦歌不辍,造就了安徽医科大学今日的辉煌!”安徽医科大学校长曹云霞表示。
安徽医科大学校园风景
往昔峥嵘,韶华不负,满怀追梦圆梦激情的安医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和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自觉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守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双重使命,加快推进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凝聚起接续奋斗砥砺前行的磅礴力量。
大医精诚 康民济世
安徽医科大学校训
20世纪初的中国,时局动荡、风雨飘摇,1926年,郭琦元、汤蠡舟、张锡祺等一批留学归国青年志士,怀着教育救国、医学救国的梦想,在上海发起成立“东南医科大学”,1930年春学校改称东南医学院。1949年学校响应中共中央华东局“面向农村,走向内地”的号召,内迁安徽怀远。1952年定址合肥,改名安徽医学院。1985年,更名安徽医科大学直至今日。
安徽东南医科大学创始人之一、首任校长郭琦元
安徽医学院首任院长张锡祺
彼时,东南医科大学创办伊始、人才荟萃,在科学救国的精神激励下,学校积极投身人类的身心健康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医学人才,深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学校1933年和1934年校庆时,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均前往祝贺,并欣然题词“好学力行”和“造就良医”,当下传为佳话。2006年,由蔡元培先生题词的“好学力行,造就良医”被立为校训。
作为安徽医药高等教育的发源地,安徽医科大学始终是安徽省高等医学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孕育者、开创者和引领者。“好学力行,造就良医”,这一激励安医大学子刻苦学习、报效祖国的校训,更成为学校对外良好形象的一张靓丽名片,是人们了解安徽医科大学“良医”文化的一把钥匙。
东南医科大学创立时的大门
学校党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完善以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的“一训三风”现代大学精神。在此基础上,2019年,校第八次党代会总结近百年来的办学历史和文化沉淀,凝练铸造了“弘毅担当、精医报国、康民济世”安医精神,成为新时代安医人的精神坐标。
桃李芬芳 誉满天下
“青春安医人必定有‘愿得此身长报国’的家国情怀。”在安徽医科大学 2021年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上,校长曹云霞以该校 1933 届校友、该校第一位共产党员薛兆圣的故事开场。
薛兆圣于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其后参加五卅运动和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1927年5月,他入校认真学习医学知识,同时秘密从事地下革命工作,传播马克思主义,成为一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他献身医疗卫生事业50多年,为上海工人运动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第37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安徽医科大学隆重表彰辛勤耕耘的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
毕业生点亮青春、放飞梦想
漫漫医路铸使命,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近百年来,安徽医科大学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数以十万计的医学高等专门人才,涌现出以延安的保健医生朱仲丽、被称为“中国手”的于仲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秦伯益、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德培、服务“两弹一星”工程的蒋本沂、临床药理学开创者徐叔云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校友。作为安徽省唯一一个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的高校,学校还曾培养出国家卫健委新冠肺炎疫情应对处置工作专家组组长梁万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专家吴尊友等公共卫生专家。
安徽医科大学国家卫健委配子及生殖道异常研究重点实验室团队正在观察早期胚胎的动态发育,该团队在生殖医学领域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的特色研究之路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功开展省内首例完全达芬奇机器人下直肠癌及胃癌手术
从抗日前线救治伤员,到长江流域水灾救治百姓,淮河沿岸防控大规模流行病,再到新冠肺炎疫情中白衣为甲、逆行出征,安医人始终听党话、跟党走,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创造了百折不挠的光荣历史,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动人篇章。
勤耕不辍 成绩斐然
菁菁校园,草木葱茏 ; 勤耕不辍,成绩斐然。近年来,安徽医科大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奋发有为推动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一代代安医人解放思想、接续奋斗,推动学校成功迈入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安徽省共建医科大学行列,建成了5个校区、13所直属附属医院的办学格局,成为安徽省医学教育中心、医学研究中心和医疗卫生服务中心。
学生进行科研实验
安徽医科大学临床技能大赛活动现场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在校生突破2万人,本科专业总数达40个,其中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3个专业通过教育部认证,8门课程获批国家一流课程。积极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全面构建“十大育人”教育体系,成功获评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省党建工作示范高校、省线上教学示范高校和省就业创业工作标兵等。
学校选派师生赴国外高校交流学习
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一行来校访问
学科科研水平大幅提升。临床医学、药理学和毒理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生物与生物化学、免疫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社会科学总论等7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心理学、生物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药学、护理学、公共管理等9 个学科入选“中国最好学科”。拥有省部共建炎症免疫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有安徽省首个转化医学实体性研究机构,科技成果两度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 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05项,连续6年摘得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安徽医科大学医疗队驰援湖北
健康服务供给持续优化。2020年以来,学校先后新增7所直属附属医院,总床位数超过3.5万张,门诊量1500万人次,出院病人80万人次,形成了覆盖全省、辐射周边、贯穿“生命全周期”的“安医系”医疗服务体系。
对外交流合作日趋紧密。深入推进与50个国家700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合作。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国际医学教育联盟和中国 - 东盟医学教育大学联盟副理事长单位作用,积极推进校地、校企、校院合作,与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国家级重大平台开展合作。
在新冠疫情防控战中,安徽医科大学先后派出6批235名医护人员驰援湖北
文化育人阵地不断巩固。学校坚持“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把安医精神与伟大抗疫精神深入融合,汇聚正能量、振奋精气神。深入实施校园文化建设“五大工程”,坚持“阵地育人”建设文化育人新阵地,坚持“特色育人”建设品牌文化,坚持“精品育人”建设质量文化,典型引路提升文明创建水平。
锐意进取 再谱华章
精神与理想在此凝聚,青春与未来在此共鸣。从“玉汝于成”的建校初期到“科技图强”的创新时代,95年来,安徽医科大学始终不忘初心,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建设国内一流高水平医科大学的伟大目标奋发有为。
2021年,安徽医科大学在肥西县规划占地2200亩的新医科中心(新校区)项目顺利获批立项。该项目规划设计立足于高质量服务安徽省“三地一区”建设的目标定位,既是学校开放办学的重要支撑,又为学校高质量打造世界医学教育新高地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契机,开启了学校服务“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建设的新征程。
学校聚焦新医科建设,构建优质医疗服务新格局,2020 年 9 月,新医科中心项目签约落地肥西县
“宏图大业方起步,无限前程在未来。我们将以一体化和高质量发展推进‘新医科’中心建设 , 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充分发挥高水平医科大学的责任与担当。”“安徽医科大学将以新医科建设为抓手,提升安徽省医学教育能力、科研创新能力、医学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以及防范化解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能力。”顾家山说。
安徽医科大学与六安市人民政府共建附属六安医院签约揭牌仪式举行
为了推动医学科技创新,支撑安徽省大健康产业发展,安徽医科大学立足新时代,对标世界医学教育新趋势积极推进“新医科”模式改革,并优化学科和专业结构,建立起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新医科中心建设采取“学院 + 中心”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通过全生命周期学科和专业布局,努力推进医理工交叉融合的新医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安徽医科大学梅山路校区校门
安徽医科大学东西南北楼
创百年丰功,赖济济时贤,桃李芬芳溢四海;建千秋伟业,有殷殷学子,群星灿烂遍九州。
回望历史,一代代安医人以弘毅担当为使命,书写了艰苦创业的奋斗史诗;以造就良医为己任,绘就了精医报国的壮丽画卷;以奉献人民为宗旨,奏响了康民济世的恢宏乐章。
展望新程,安徽医科大学将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护佑人民健康的“大国良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水平医科大学,不忘初心勇作为,砥砺前行再启航。
2021届博士毕业生合影
时间:2021年10月20日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