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专题专栏  师生风采

【师生风采】余晓:永远期待着下一次进步

时间:2022-06-13 浏览:495

“学有余力,成人达己。我是18级中药学的余晓。”伴随着简短的自我介绍,站在药学院2021级新生开学典礼舞台上,望着台下2021级的全体新生,余晓恍惚之间像是回到了三年前。“当时刚入学,在图书馆第一学术报告厅,我望着台上的高年级学生代表,听她缓缓讲述着‘保研’‘国家励志奖学金’等一项项令人艳羡的成绩。”彼时的余晓从未想过,三年后的自己也会站上这个舞台,同台下的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的大学经历和感受体会。

余晓,药学院2018级中药学专业本科生,已顺利保研至北京协和医学院。在奋斗的青春年华里,她以积极向上的态度,让自己有目标地忙碌起来,获得过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启航奖学金、“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等多项荣誉。

“吃别人所不能吃的苦,忍别人所不能忍的气,做别人所不能做的事,就能享受别人所不能享受的一切。”临近毕业,总结自己的大学生活,余晓这样说道。

目标为引,争当头雁

“像很多刚进大学的同学一样,我当时也有过迷惘期,但我确定知道一点,就是作为学生,学习这件事不能放松。”余晓表示,针对中药化学、物理化学这两门重难点课程,她反复研读课本,并大量阅读了相关书籍。“高中和大学不同,大学很考验个人自控能力,课外的拓展还得靠自己,必须勤学勤思考。面对诱惑要学会自律,不能沉溺其中。”

目标与学业如同土壤与树木,土壤的滋养让树木生根发芽,树木的反哺让土壤更加繁沃。最终这些课程都取得了满绩点的好成绩。排名第三的大一学年成绩带给余晓自信的同时更让她萌生了一个念头——争取保研。她决定努力保持这种学习势头,一步一步在中药学专业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大学校园是余晓青春里最闪耀的舞台,她能力卓越,担任药学院学生会执行主席,及时全面传达学院各项政策,主持学生工作;担任小班班长,督促学生干部落实各项制度,保质保量完成各项工作;担任学生处助理员两年,协助老师进行日常文件的处理、录入等工作,以及做好学校相关活动的统筹与实施。余晓对集体的付出,是老师、同学们有目共睹的,而她也多次在学年评优中获得“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缩短娱乐时间,明白当下最主要的任务是什么,这就是我分配时间的原则。任何事情都有主次,我会把很多任务分配到除考试月以外的时间,确保自己的考试顺利通过。” 关于如何平衡学习与学生工作,余晓这样说道。     

在学习上始终精益求精的余晓,在2021年的夏天,终于让自己的梦想照进现实——顺利保研至北京协和医学院。

从拿到第一个中国药科大学“优秀营员”称号的满足与雀跃,到夏令营时申报北京协和医学院相继被拒的自我否定,再到最后预推免在北京协和医学院以复试小组第一的成绩被录取时的激动……细数过往,余晓觉得争取保研这一路上并非一帆风顺,攀过巅峰,也跌过低谷。“我觉得保研最困难的是在不知道最终结果时信心的缺乏和迷茫。我的解决方案很简单——缺啥补啥,让自己有目标地忙碌起来。在不断自我充实的路上,想要拿下该学校的决心就更强,学习的动力和效率也更强。自我实力一旦提升,迷茫也就烟消云散了。”

学以致用,知行并进

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余晓明白,学习知识最终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光有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夯实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她还积极投入到各种科研竞赛中。

“第一次作为主持人,获得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省级立项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事情。这个比赛也是我的科研‘启蒙导师’。”余晓回忆道。

 经过前期查阅资料和调研,余晓团队发现,由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我国逐渐呈年轻化趋势,而茶对人体有“未病先防,强身健体”的作用,但市场上的药茶却未被广泛接受。于是,他们便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决定计划研发符合当代人们饮食喜好的创新型养生产品——药茶冻。

计划赶不上变化,2020年年初,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学校严格落实国家疫情防控政策,开展线上授课。为了不耽误项目进度,原本打算寒假结束返校后再详细沟通交流数据收集方式的余晓和伙伴们决定在线上开展头脑风暴。“团队成员们都很认真负责,没有因为疫情的影响就放弃。遇到问题大家就及时联系,视频沟通,然后将达成共识的想法以简易的方式实施。”余晓说道。

在老师的指导下,团队成员筛选出了20种分别可以预防三高、健胃消食、治月经不调、养生的茶疗方剂。等小组成员把中药组方配出来之后,余晓她们再各自利用家里能购买和现有的中药材以及工具,通过粉碎、煎煮、过滤等步骤处理药材,然后分别将其负责的茶冻赠送给35位亲朋好友,根据他们的口感反馈进行第二轮筛选,最终得到了可以计入策划案的数据和图表。

当被问到作为项目的主持人,如何协调好团队成员的想法时,余晓认为,关键是要了解各个成员的特点进行合理分工,让大家发挥各自所长,同时多换位思考问题。“做项目、参与竞赛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积累和提升的过程。面对突发状况肯定多少都会急躁,但团队成员间一直互相鼓励,给了我很多安慰,也让我学会如何更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

正是良好的团队合作和严谨的项目立意,余晓主持的《两腋清风起,“茶”冻悟修身》项目获得了省级立项,这些经验令她信心倍增,此后她的身影便活跃在各种科研竞赛中,一张张象征荣誉的奖状与证书记录着她的付出,也印证了她在科研竞赛中灌注的一腔热血——2020年11月,在安徽省大学生生物标本制作大赛中获省级三等奖,同年12月在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实验设计论坛中荣获国家级二等奖;2021年6月,《TMEM88通过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调节HCC细胞特性及其部分机制》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中获省级一等奖。

每一次风雨兼程,未必彩霞满天,每一次翻山越岭,未必春暖花开,但这一路的艰辛,终不会辜负沉潜的力量。进行科研竞赛的同时,余晓在撰写研究论文上也毫不松懈。为了更好地进行文献整理和绘制科研图标,她依靠个人自学、网络搜索、向学长学姐和老师请教等方式,逐渐掌握了Endnote 等多个软件的使用方法。在量的积累下,余晓把握住一个又一个机会,实现了质的飞跃。2021年9月,在徐涛老师的指导下,她在《药理学前沿(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发表论文《白细胞介素36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The Role of IL-36 in the Pathophysiological Processes of Autoimmune Diseases)》。

心中有爱,成己为人

课余时间,余晓还会积极参加公益活动,通过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等实践活动不断增加个人阅历。2018年进入大学校园后,她献血四次,共计1100ml。“想到自己献出的每一滴血,在流入他人身体的那一刻,都能给予患者力量,给他的家属带去希望,我就觉得很有意义。”余晓说道。

她还通过微信公众号“国际志愿者”,网上报名了由海南世界联合公益基金会发起的“海上森林”计划,参加了为期五天的红树林保护义工旅行。“守护红树林,就是守护地球生命线。”从家乡安徽淮南乘坐飞机,余晓不远万里来到海南省三亚市铁炉港红树林保护区,和志愿团队的队员朋友们一起在海边亲手种植、培育红树,共建海上森林;学习海洋垃圾处理和红树林保护相关知识,制作环保宣传内容进行推广。“栽下一颗小小的树苗后,还需要给它最牢固的地基。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如果只是简单挖坑,草草了事,它就会无法承受风吹雨打而倒下。”植树过程中,余晓获益良多,“只有树坑挖得深些,才能把基础打得更为牢固。从植树中,我学到的是定力。”

余晓还主动创办了“清荷饮”科普公众号,利用自己学到的中医药学专业知识,积极分享和传播中医养生门道、酒病知识、保健常识等。创办公众号的过程困难重重,文案和选题是最大的难题。为了能让每一篇发布出来的文章都有价值,她与团队的伙伴们集思广益,分工与合作,结合最新文献、大众关心的问题和理论知识撰写内容。“学会见招拆招,这样才能在遇到问题时游刃有余,更好地完成志愿服务。”

三亚的“天涯海角”、无锡的鼋头渚、云南的丽江古城、江西婺源的篁岭、安徽的西递宏村、北京颐和园……生活中,余晓还喜欢通过旅游来放松身心、拓宽视野:“读万卷书也要行万里路。眼界开阔了,才能更加深入地思考;不去做‘低头族’,才能看到高处的景象,劳逸结合才能更好地调整自我。” 

“学会下一次进步,是做大自己的有效法则。”这是余晓的座右铭,她时刻提醒着自己千万不要睡在已有的成功温床上,只有不断树立新的目标,才会有更进一步的提升。推免时斩获中国药科大学等多所知名院校录取通知的她,也向刚刚结束高考的高三学子们送上了祝福:“希望大家都能考取心仪的学校,更期待有志学医的高三学子能成为新安医人,继续保持热爱、不断进取,最终实现自己的良医梦。”(大学生全媒体中心 童彤 穆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