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安徽医科大学创新育人模式 “三个课堂”培育大国良医
像大多数人一样,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城关镇东湖社区居民洪慧原本对心肺复苏术(以下简称“CPR”)只是一知半解,今年暑期,当安徽医科大学“医路健行”暑期社会实践团的学生在当地开展急救知识普及活动后,她了解了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的使用方法,学会如何识别心脏骤停的迹象,也掌握了正确的CPR按压深度、频率和人工呼吸操作。
今年,安徽医科大学共组建了129支“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校院重点团队奔赴基层,其中,70余支实践团队充分发挥队员医学专业背景优势,将急救知识科普培训作为实践重要内容,累计开展相关活动100余场。
这是安徽医科大学育人模式创新探索的缩影。作为安徽省属重点大学,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安徽省医药高等教育的发源地,长期以来,该校立足课内知识学习、校内技能习得、校外素质养成 “三个课堂”,同时贯通急救科普好课堂、实践驱动提质量、赛教相长拔英才、数字赋能助培养、模拟实操强技能、四系三方促保障“六条路径”,推动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
多年来,该校课堂教学不仅传授专业知识,更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塑造与素质提升。在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教学中,课程团队将思政与专业融合、基础与临床整合、理论与科研结合、医科与多学科联合,打造集温度、深度、广度与高度于一体的课堂,助力学生强基、塑能、铸魂。
据介绍,每次课后,有大量学生主动要求参加老师科研团队,邀请老师指导各类学科竞赛、申报双创课题、开展科普宣教与志愿服务。
该校面向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打破单一维度构建价值塑造、能力培养和知识传授“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坚持价值引领,做实“思政小课堂”+“社会大课堂”。强化能力锻造,建立以真实病例为主线、模拟医院为场景的临床环境,多场域构建医学生实践育人培养综合体系。夯实知识基础,及时将临床前沿成果写入教材、引入课堂、转化为实验。
近3年,该校47%以上的本科毕业生考研深造,用人单位对已就业本科毕业生总体满意度达97%。
“这世界有那么多人,人群里敞着一扇门。我迷朦的眼睛里长存,初见你蓝色清晨……”在合肥大蜀山文化陵园举行的2024年春分缅怀诵读会活动让该校很多师生记忆犹新,活动主题为致敬人体器官和遗体角膜捐献者,安徽医科大学大学生良医合唱团的同学们现场演唱《这世界那么多人》。自2014年起的每年春分,该校都会组织大学生参与类似活动。
大学生良医合唱团是该校第二课堂建设的成果,近年来,该校创造性提出“新六艺”(“我的中国梦”人人演讲、太极拳人人习练、黄梅戏人人传唱、急救本领人人掌握、创新创业人人参与、游泳技能人人必备——记者注)素质教育行动,丰富“第二课堂”实践育人载体。
“打造具有鲜明医学特色的实践教育品牌,让‘爱国爱民、献身人类健康’的优良传统融入学生社会责任教育培养实践,引导学生树立报国为民的大情怀。”该校团委负责人表示,学校还制定“第二课堂成绩单”积分标准及学分计量建立过程评价体系,推动促进学生100%修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学分。
此外,在安徽医科大学,学生利用“第三课堂”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利用所学知识为社会公益、医学事业发展、百姓健康贡献青春力量。例如,该校青年师生创新打造的“救在行动”志愿服务项目以线上线下双渠道应急救护平台建设为目标,构建全方位、宽领域、三层次急救生态体系,结合VR/AR技术,依托新媒体矩阵,领航急救教学创新,目前已发展救护员近千人,培训人数超40万人次。
近3年,该校学生参与内外志愿服务累计10.3万人次,服务时长25.4万小时,培育“救在行动”“护航计划”“星希望”“银龄健康行”等品牌志愿服务项目,擦亮“第三课堂”品牌。
值得一提的是,该校依托社会、学校、家庭、自我4条路径,推广以学生学习成效为导向的考核评价和反馈模式,把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实践、志愿服务、体育锻炼、审美体验融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形成学生综合能力画像,有效解决传统医学人才评价不够精准的问题。
安徽医科大学党委书记王琦表示,要充分发挥“第一课堂”在价值塑造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主渠道作用,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把医学职业道德、职业态度和职业价值观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搭建“第二课堂”实践创新平台,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第三课堂”以校外实践实训为主,涉及医院实习、创业实践、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等,是“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补充和延伸。“三个课堂”共同推动形成育人合力,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大国良医。(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
时间:2024年09月04日 04版
来源:http://zqb.cyol.com/html/2024-09/04/nw.D110000zgqnb_20240904_2-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