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医大要闻

【出彩安医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药学院: 以五个引领育“懂医精药”英才

时间:2024-10-10 浏览:1311

2024年9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正式下发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表彰决定,安徽医科大学药学院获2024年“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所在单位、安徽省先进基层党组织、首批安徽省“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安徽医科大学先进集体……近年来,药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论述,聚焦健康中国、教育强国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努力作出积极贡献。

至今,药学院已走过26年的匆匆岁月,取得了诸多令人鼓舞的成绩。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每一份漂亮的成绩单背后都是责任与担当。

以党建引领 砥砺初心育人才

我校药学院是安徽省药学教育的发源地和传承地,1956年药学学科获全国首批副博士学位授予权,1990年药学获批省属院校第一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2003年获批博士后流动站。目前,药理学和毒理学学科已经进入ESI全球排名前0.1141%。

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近年来,该院党委以班子建设为导向,不断完善党建工作机制,围绕中心,服务全局,执行重大决策调研制度。院领导班子经常深入青年骨干人才、科研学术团队、实验平台管理人员、思政辅导员和学生中间,开展座谈交流,深化调研,坚持挖掘问题根源有“深度”、深入基层有“温度”、聚焦问题导向多“角度”,为学院人才引育、师资建设、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管理服务等实际问题把脉问诊,问计求策,打牢了发展基础。

在药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全体药学人在以时任校长徐叔云为代表的药学前辈躬耕奉献引领之下,获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临床药理学国家级教学团队等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和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获批炎症免疫性疾病安徽省实验室等10余个省部级科研平台。

“如何才能培养‘懂医精药’复合型人才?”2023年12月11日,中国教育报用将近半个版面报道了我校药学院育人经验。针对长期以来我国面临的医学与药学教育相互分离的矛盾,我校教授李俊领衔的团队成果“‘传承创新、医药融合’,二十载临床药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给出了答案。

连续5届获全国医药院校药学/中药学大学生药学实验技能大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药苑论坛”获创新成果一等奖3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奖3项,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研究暨设计大赛总决赛金奖和最佳风采奖,全国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获得国家级优秀团队1项……近年来,学院培养了一大批“对党忠诚、懂医精药、善研善成”的高层次药学专业人才。该院学子一次又一次地站上全国各大赛事的领奖台,是对育人成效最好的证明。

以创新引领 磨砺恒心攀高峰

在安徽医科大学,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和黄大年一样,怀揣着科技报国的梦想,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精神,以攻坚克难、勇攀高峰的态度,奋斗在科学研究第一线,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一流的创新成果。他们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发挥党员先锋带头作用,立德树人,以学生为本,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专业人才;他们关注社会,积极发挥科技教育为社会服务的作用,做到了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的统一。他们就是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以陈飞虎为负责人的药学教师团队。

多年来,药学院以服务支撑生命健康、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为导向,全面加强学科建设。药学入选安徽省高峰学科,拥有抗炎免疫药物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炎症免疫性疾病安徽省实验室等10余个省部级科研平台,聚焦临床药学、转化药学等研究方向,在炎症性疾病机制探索和药物研发领域形成国际影响力。药学院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等重大项目,近5年立项课题420余项,纵向经费1.5亿元,在《科学转化医学(Sci Transl Med)》《免疫(Immunity)》《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 等高水平SCI期刊发表论文近700篇,吕雄文教授领衔的团队获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学院获省其他部级科技奖励5项。涌现出我国临床药理学创始人之一的徐叔云教授等医学教育家和科学家,培养了杰青、中国高被引学者和全球学者学术终身影响力榜入选者等高层次药学专门人才8000余名。

以医药引领 传承匠心为人民

新药研发风险极大,需要长期的投入,难以在短期内看到成效,但是药学院的师生却一直坚持做着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原创新药研发一直是我们的短板,话语权仍然牢牢掌握在欧美发达国家手中,我们必须要研发中国人自己的创新药物,解决卡脖子的问题,才能够更好地为广大患者服务,减轻他们的痛苦和负担,这是每一个药学人的使命,我们责无旁贷。”谈到做新药研发时,药学院执行院长孟晓明坚定地说道。

学院肾脏病研究团队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最终发现治疗肾脏损伤的候选药物分子RH-1402,对急慢性肾脏损伤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该新药研发成果已与制药企业达成转化协议,校企共同推进临床前开发,争取早日进入临床。药物化学团队开发了系列全新结构CDK8抑制剂分子,在小鼠模型中对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获得多项发明专利,目前正在进行候选药物分子临床前开发阶段,该项目已纳入合肥大健康研究院新药研发的资助计划。

近年来,药学院以“服务人民生命健康”为宗旨,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部署落地生根。学院依托学校15所附院的临床资源,与1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产学研中心,与省药监局共建省药品监管科学研究中心,推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产出一批高价值、原创性科研成果。近5年获横向经费近3亿元,获授专利50余项,肝功能检测试剂盒核心原料工艺优化等多项成果获得成功转化。

以文化引领 凝聚人心固根基

建院26年来,药学院从当初十几个人的小集体到现在一百一十余人的大学院,从当初的“西楼”到现在的知行楼,药学院始终将“兴文化、展形象”作为学院发展的内核,把打造独特的药学文化作为高水平学院建设的重要任务,始终秉承“好学力行,造就良医”的校训,牢记“弘毅担当、精医报国、康民济世”的安医精神,践行“修身至善、博学悟真、中西兼容、知行并进”的院训。

“‘不恋黄歇浦,却喜荆山麓’,从黄浦之滨艰苦创业到扎根江淮深耕厚植,安医人始终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 一代代安医人以医学救国为初衷,民族富强为要旨,前赴后继、薪火相传,为党和国家的伟大事业不懈奋斗。我们药学院要大力弘扬‘内迁精神’,将个人命运融入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时代潮流;弘扬近百年安医厚重历史和先辈们的崇高精神,铸牢初心使命,奋力开启建设国内一流高水平药学院新征程!”在每年新生入学教育见面会上,药学院党委书记骆广东总是这样满怀深情地向莘莘学子讲述着内迁精神的传承。

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加强学院文化建设,设计“小药师”专属卡通形象和玩偶,深受广大药学学子的喜爱。激发师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扎实开展“党史故事讲起来”“我的中国梦人人演讲”等特色文化活动。借助中药学学科特点,大力开展特色中药传统文化的宣传与实践,连续15年组织中药学本科生赴山区开展为期一周的野外认药采药制作中药植物标本实践活动。传统佳节积极开展“中医药文化节”,端午节学子亲自动手配置“中药香囊”,中秋节学生自己设计“中秋药学灯谜”,内容涉及中药药性、药剂知识,甚至一些常见的生活小妙招,获得广大师生的连连赞叹。学院特色中药传统文化获批安徽省第二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以合作引领 提振信心谋共赢

“在香港大学学习的一年时间,学院为我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交流机会,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国际学术前沿和发展趋势,进一步明确了学术目标和职业规划。”学院去年顺利留校任教的青年博士经常会跟学弟学妹交流“卓越博士生提升计划”带给自己的成长与进步。

“本科能够去美国交流学习一年,这是我入学前不敢想的事情,于我而言,这不仅是一段宝贵的专业学习经历,更是一次巨大的自我能力的提升与自信心的提振。我也深切感受到学院为拓展我们本科生的学术眼界、促进中外师生交流所作出的巨大努力。”这是一位参加赴美交流学习的本科生在考研经验交流会上的分享。

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国际教育合作与地方发展合作论坛”,成立“中国-东盟医药科研合作中心”,与新加坡南洋管理学院、泰国格乐大学签订协议,学院多举措增进国际合作。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酒精依赖和滥用研究所签订协议,联合举办6届国际肝脏病研究论坛。实施“卓越博士生提升计划”,选派优秀博士研究生前往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家顶尖高校进行联合培养和学术交流,选派5届本科生赴美国东北俄亥俄医科大学访学,学院倾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医药人才。

知行楼B座16楼,从“国家级教学团队”到“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再到“炎症与免疫性疾病安徽省实验室”……22块标牌满满当当,是学院近年来取得各项成绩的一个缩影。对于未来发展,学院上下也是充满激情,干劲十足。对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药学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对外交流等方面,已经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精神做出新的部署,锚定新的目标扬帆起航。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在高等教育百舸争流的新时代,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全体药学人将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坚强领导下,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勇担新使命、展现新气象、砥砺新作为,加快发展步伐,为高水平医科大学和高水平药学院建设继续努力奋斗!”在学校第40个教师节表彰大会上,孟晓明作为先进集体单位代表上台发言时坚定地说。(药学院 张静娴 校新闻中心 公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