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脑卒中大会关注二附院脑出血早期综合诊治策略
近日,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李琦教授受邀参加国际脑卒中大会,并作题为《出血性卒中:目标是什么?多快达到目标?(Hemorrhagic Stroke: What Is the Goal and How Fast to Get There?)》的主题报告,详细阐述脑出血急性期治疗的最新进展,重点介绍“Code ICH”脑出血早期综合诊治策略。该策略由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作为第一作者单位原创提出,已在国际顶级脑卒中期刊《卒中(Stroke)》(中科院1区,Top期刊)以专家共识形式发表,并受到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认可。
“Code ICH”脑出血早期综合诊治策略是针对脑出血做好超早期一体化的诊治新策略,包括超早期的血压控制、抗凝逆转,以及对于部分有手术指征的患者进行外科手术。策略由李琦教授联合多国专家形成共识,该共识的形成解决了脑出血救治长期缺乏标准化流程的痛点,作为一项重要的临床适用脑出血救治方案,被国际权威期刊《柳叶刀神经病学(Lancet Neurology)》(IF=46.5)列入脑卒中进展,同时被纳入美国医生继续教育课程和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生课程。
此次国际脑卒中大会上,多位来自美国顶级医学中心的业界专家在报告中强调脑出血一体化综合诊治策略在血压管理、抗凝逆转和重症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来自波士顿塔夫茨医疗中心的亚历山德拉·雅赫金德(Aleksandra Yakhkind)教授详细介绍了“Code ICH”策略在血压管理中的时间目标设定,并比较了缺血性卒中与脑出血的救治策略;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心的卡拉·R·梅尔梅德(Kara R. Melmed)教授探讨了“Code ICH”在抗凝逆转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纽约医学院神经重症主任斯蒂芬·迈尔(Stephan Mayer)教授探讨了“Code ICH”在急性脑出血后强化血压控制中的作用,并表示希望“Code ICH”能够长期作为一个结构化平台,推动持续创新、优化最佳实践标准,并在未来多年内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此外,米兰比可卡大学医学院及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专家共同在重症医学领域顶级期刊《重症监护医学(Intensive Care Medicine)》(IF=27.1)上发刊,呼吁将“Code ICH”广泛应用于神经重症治疗。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神经内科教授在《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和精神病学杂志(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and Psychiatry)》(中科院1区,Top期刊)发表文章,指出“Code ICH”代表了急性脑出血救治的范式转变,强调该策略在急诊分诊和紧急干预方面的重要性,并使脑出血的急救流程与急性缺血性卒中达到了同等优先级。
国际专家的报告不仅展示了“Code ICH”策略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广泛应用,也标志着“Code ICH”作为二附院原创性的前沿诊治策略,正逐步成为国际出血性脑卒中诊治领域的重要参考标准,为提升全球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奠定了基础。(第二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