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雷锋在行动】高松森:援藏之行展仁心 医疗路上写担当
从临床一线到雪域高原,从爱心献血车到三尺讲台,在新时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征途上,他始终以患者为中心、以奉献为底色,用八年的坚守谱写了一曲动人的白衣赞歌。他是高松森,我校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主治医师,在雷锋精神的指引下,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的深刻内涵。
雪域仁心:让高原脊梁挺起希望
在我国广袤的西部,藏区高原宛如一颗遗世明珠,壮丽却又严苛。那里的山川巍峨、蓝天澄澈,然而,恶劣的地理环境却让脊柱退行性疾病与青少年脊柱畸形悄然成为藏区人民健康的 “隐形杀手”,无情地侵袭着他们的生活。
在中央统战部的悉心指导下,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携手海鹰基金会,带着炽热的关怀,毅然发起了 “高原脊柱健康” 医疗公益项目。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号召下,高松森心怀大爱,决心用自己的专业力量,为藏族同胞的健康撑起一片晴空。
2024年9月23日,高松森从合肥新桥机场出发踏上征程,一路向着拉萨贡嘎机场奔赴。当他踏出机舱的那一刻,高原的 “下马威” 瞬间袭来——头痛欲裂、头晕目眩。身体出现极度不适,心理上也涌起了层层波澜,但他眼中的坚毅从未动摇。紧接着,他又换乘汽车,在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上颠簸了3个多小时,最终抵达了海拔高达4500 米的山南市浪卡子县。高原反应愈发强烈,他的血氧饱和度一度低至 78%,但他凭借着顽强的信念,硬是咬着牙坚持了下来。9月24日在浪卡子县人民医院,9月25日在山南市人民医院,他以超凡的毅力和精湛的医术,圆满完成了一场又一场义诊活动。
面对语言不通的藏族同胞,高松森还自学简单藏语,精心手绘脊柱相关图解。一幅幅饱含心血的图解,一句句生涩却充满温情的藏语,如同一座座桥梁,跨越了语言与文化的鸿沟,让彼此的心紧紧相连,更增进了相互间的理解与尊重。“这次义诊,我们不仅为患者送上了专业的诊断、治疗与健康指导,更在当地群众和基层医师心间播下了脊柱健康知识的种子,提升了藏区人民对脊柱疾病的认知与预防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更加紧密,团结的纽带愈发牢固,也让我对医者仁心的真谛有了刻骨铭心的领悟。”高松森感慨道。
在政府与北京海鹰基金会等多方的不懈协调下,一附院脊柱外科通过一次次高难度的脊柱侧弯矫形手术,助力了多名藏区患者重新挺起了脊梁,拥抱生活的美好。在高松森的回忆中,有一位 14 岁的男孩格外令人心疼。2025年1月12日,寒风凛冽,男孩在父亲的陪同下从遥远的西藏出发,历经漫长旅程,晚上十点才抵达合肥新桥机场。高松森深知他们人生地不熟又不懂汉语,于是他不顾一天的疲惫,驱车前往机场迎接。随后,他像一位贴心的家人,带着男孩办就诊卡、开住院证、缴费办理住院手续,每一个环节都亲力亲为。
从患者踏上求医之路,到住院治疗,再到出院后的康复阶段,高松森始终如一地陪伴在侧,与每一位患者保持着最密切的联系,用温暖与专业为他们的康复之路保驾护航。他的每一次关怀,每一次付出,都如同冬日暖阳,成为患者心中最坚实的依靠 。
热血丹心:做颗不生锈的螺丝钉
翻开高松森的笔记本,扉页上工整写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话,正是他工作的真实写照。为了给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他努力践行 “三心” 服务模式:术前,他会细心地与患者沟通,详细解释手术方案,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术中,他暖心守护,凭借精湛医术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术后,贴心随访,及时了解患者恢复情况,给予专业指导。他认真倾听每一位患者的心声,细致地进行检查和诊断,既是看病、也是谈心。这种全方位的关怀,让他收获了同事与患者的众多表扬。患者经常称赞他耐心细致、敬业负责,是一位“靠谱”的医生。同事们,也很喜欢这位搭档,无论年资高、低,同事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老高”。
高松森总是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随叫随到,无论是急诊、还是节假日值班,只要有需要,他都会毫不犹豫赶到医院。脊柱外科患者众多,床位紧张,手术常常持续到深夜。但无论多晚,术后他都会返回病房,亲自查看所有手术和危重患者,与患者及家属深入交流,确认一切无虞后,才放心下班。他常说:“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我们要像一颗永不生锈螺丝钉,党和人民哪里需要,我们就钉在哪里。”
在2023年担任住院总期间,高松森积极投身脊柱外科病区的各项诊疗工作。在科室管理方面,他致力于健全规章制度,倡导廉洁行医,完善诊疗程序,为保障医疗安全贡献力量。在医务处组织的诊疗程序改革研讨和反馈工作中、在迎接三甲医院复审、院区搬迁及南区开诊等重大事件中,也总能看到他积极参与的身影。凭借这一年的突出表现,他还被授予一附院“2023年优秀住院总”荣誉称号。
身为外科医师,高松森还深知血液在救治患者时的关键作用,怀着为他人带去生命希望的朴素愿望,他以身作则,四次参加无偿献血。他希望自己的点滴付出能如星星之火,为那些在生命边缘挣扎的人们增添一份生机。
师者匠心:为学子照亮成长之路
除了坚守好医者的责任,2024年,高松森挑起了骨科总教学秘书以及脊柱外科二病区教学秘书的重担,从此,他的工作便与教学紧密交织,开启了一段充满爱与责任的旅程。
他认真研读相关法律法规和学校及医院的相关规章制度,尤其是教学秘书岗位职责的相关内容,悉心打理着日常教学档案资料,每一份文件、每一张表格都倾注着他对教学工作的深深敬意。临床教学工作中,他精心组织入基地教育和入科教育培训,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专业知识,为这些年轻的学子们传道授业解惑。
在脊柱外科一、二、三病区学员分配的问题上,高松森深思熟虑,力求每一个学员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长土壤。针对不同临床医生的轮转要求,他精心雕琢每一个环节,采用不同形式和内容的教学,耐心地引导规培医师建立正确的临床思维。规培结束,为了巩固规培学员的学习成果,他又针对性地组织理论与技能考核,因为他深知,这场考核是他们医学道路上的又一个新起点,他要力所能及为这些青年学子助上一臂之力。“每当看到那些年轻而充满渴望的眼神,我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怀揣着梦想,踏入医学的殿堂。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一个好老师,可以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希望我的存在,可以照亮学员成长的路。”高松森说道。
每一次希望的眼神,每一个温暖的瞬间,让高松森再一次坚定着自己的梦想,也时刻勉励着他继续秉持那份不曾改变的初心,在救死扶伤的征程中奋楫笃行、勇攀医学高峰,为更多在黑暗中徘徊的患者照亮健康之路,带来生的希望与光明。(第一附属医院宣传部 冯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