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代会】本科教育教学:厚植优势 强基固本 向“新”发力
校第八次党代会的五年多来,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秉持新发展理念,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指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奋力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过程,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护佑人民健康的“大国良医”,在建设高水平医科大学征程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立德树人,课程思政建设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
近年来,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围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点,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大思政课”建设全面加强,入选安徽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首批“安徽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获批全省首批课程思政建设示范高校和课程思政建设示范中心;入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2个团队14名教师获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和名师,2门课程获批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东南社科论坛”“医学与人文大讲堂”“课程思政主题工作坊”等品牌活动深入开展。中国教育报、新华网等多次报道学校人才培养经验,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深入实施,立德树人根基不断夯实。2024年,我校顺利通过安徽省第三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验收,高质量完成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工作。
优化专业结构,一流本科建设迈上新台阶
“要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在同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
近年来,学校聚焦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建设重点任务,以专业结构改革为牵引,主动对接国家和区域重大发展战略,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适配度。加大专业调整力度,深化专业结构改革。印发《安徽医科大学本科专业设置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调整专业结构、拓宽专业口径,主动布局智能医学工程、养老服务管理、医疗器械与装备工程等新医科专业,农村免费订单定向专业数和招生规模进一步扩大,服务我省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比例达90%以上;跻身全省特色高校建设序列,3个特色学科,2个特色专业、1个现代产业学院项目和1个其他特色项目建设深入推进,服务支撑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更加有力。
学校大力推动专业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落实本科专业负责人制度,完成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制定和2023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12个国家级和23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实现新进展;5个专业通过教育部认证,16个专业通过省本科专业评估,3个专业在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A+”等级,妇幼保健医学稳居全国同类专业第1;获批红十字事业管理与应急救护、重症医学2个省级微专业,立项建设校级微专业3个;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1门、全国高校就业创业金课1门;教材建设成效显著,荣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5项。
五育并举,拔尖人才培养实现新模式
“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学校持续实施德育铸魂、智育提质、体教融合、美育熏陶、劳动促进“五大行动”,完善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着力培养具备丰富的临床思维、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医学创新人才。
走好一流课堂教学建设、临床实践能力提升、数字化赋能发展之路。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构建“一个核心目标-四个实验层次-七大教学模块-四种能力达成”的实验教学体系。打造的典型影像识读PACS数据库,开展医学影像在线教学与考核,荣获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打造“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实验+技能”实践教学体系、“产业+创新”师资队伍体系、“多维+国际”教学体系、“过程+能力”学生评价体系等“五大体系”,全面提升学生岗位胜任力。
五年多来,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显著。“懂医精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立项省重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3项,获批省级“六卓越一拔尖”项目10个。基础医学等5个专业科教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临床医学整合课程班教学改革深入推进,PBL情景医学教学改革成效显著,以系统为中心的临床实习模式改革全面推开,应用心理学、生物科学专业获批省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
深化改革,实践教学成果取得新突破
本科教育教学中,进一步强化第一课堂“高阶性”建设。坚持“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实践教学理念,依托4.2万平方米医学生综合技能学习平台,独立设置实验教学课。开展“PCLE大班教学模式”改革,获批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自主开发任务驱动式学习AI应用,指导103万人次完成解剖标本辨识任务。
同时,聚焦实训与实习相结合、通用岗位能力与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等多个维度,打造“实验教学-基地见习-科研训练-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生产实习”六位一体覆盖学生学习全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坚持“以赛促学”,每年举办全校大学生临床、护理、预防、药学技能竞赛,并成功举办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临床医学华东分区赛和第十八届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百度智慧交通组东部赛区比赛,连续3届获全国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一等奖和银奖,连续5届获全国大学生药学实验技能竞赛特等奖。
近五年,我校新增国家级实践、实验、实训教学基地6个,建成各类校企合作实践教学基地30余个,实验教学中心获批教育部全国高校综合性教育实践体验基地、全国首批学校急救教育省域培训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24年度全国巾帼文明岗以及安徽省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安徽医科大学工作站。
数智赋能,引领教育教学转型新发展
“在屏幕上可以直观、具体地观察组织结构,甚至能逐层剥离神经和血管,这种智能化的学习方式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临床医学专业的课堂上,一位学生在体验AI辅助学习后感慨道。
近年来,学校抢抓数智化转型机遇,以满足师生工作和学习需求为导向,积极构建智能化教育教学管理服务生态链,打造智慧教学和智慧管理服务“新阵地”。开展系列教育数字化素养与能力提升专题培训,鼓励教师结合本专业特色和优势,积极申报开设人工智能与专业相结合的AI课程21门,针对全校师生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建设安徽省首个人工智能通识课“AI+医学”课程并已面向全省本科高校发布,实现混合式教学模式覆盖全体师生,整合校企优势资源,推进与人民卫生出版社合作共建AI手术培训基地等智慧教学场景建设。
此外,积极搭建智慧教学管理体系,建设完成学校数字教学发展中心和75间智慧教室,打造“一体化智能教学平台”,实现线上教学信息管理系统和教学质量监控视频巡查反馈系统;建立教材管理、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学籍管理“一站式”教学服务生态链。2025年,学校一体化智能教学平台已全面接入DeepSeek大模型,课程AI助手进一步支撑各专业教育教学。
五年奋进,硕果累累;面向未来,使命在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将继续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以“新”为笔,毫不动摇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专业内涵建设和个性化人才培养,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医学教育品牌,努力培育一批教育教学标志性成果,书写本科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篇章。(教务处/实验教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