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代会】学科建设工作:发挥龙头作用 奋力推动学校跨越式发展
近日,我校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成为继临床医学之后,第二个跻身ESI全球前1‰的学科,标志着我校学科内涵建设取得又一重大进展。
高水平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根基,是统筹推动教育人才科技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校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学校持续加强顶层谋划和战略布局,以“新医科”建设为引领,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按照“强特色、攀高峰、筑高原、重交叉”的学科发展定位,以构建临床医学为核心的“医+X”优势学科群为抓手,创新学科组织模式,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努力打造一流学科发展体系,学科建设以稳健的发展势头迈步向前。
强化战略布局,构建一流学科发展体系
学校党委始终把学科建设作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和“双一流”创建的“龙头”,科学谋划学科布局和未来学科发展方向。学校主要领导在学校一流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工作会上多次强调,要围绕国家以及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部署,把握学科建设方向,加强统筹,有序整合资源,以临床医学为主干学科,形成集成互补、辐射带动的学科群,服务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建设,推动我省健康产业发展。
校第八次党代会后,学校抢抓省高峰学科建设机遇,5个学科入选省高峰学科,3个学科入选省高峰培育学科,成立校高峰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加强高峰学科建设的统筹规划和资源整合,确立了高峰学科优先发展、率先突破,以高峰学科带动高原学科协同发展的学科发展路径,部署了新发展阶段在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研创新等方面的重点建设任务,进一步强化学科建设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
2024年,学校成立一流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健全部门分工负责、全员协同参与的协调机制,完善学院统筹、学科群牵头人具体负责的学科建设制度。学校主要领导多次召开调度会议,分析研判学科建设形势,聚焦问题和目标,对一流学科的建设、培育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分年度工作计划,明确了各项任务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
2025年以来,学校瞄准“双一流”适度扩容的政策机遇,聚焦创建“双一流”目标,出台《一流学科创建工作方案》,将“促进学科深度融合,集聚学科群体优势”确定为学科发展战略,实施“医+X”优势学科群项目,以服务全生命周期健康需求为导向,聚焦医学难点热点问题,遴选“国字号”人才揭榜挂帅,整合大院大所、龙头企业优势资源,凝练特色方向,组建临床、基础、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多个学科交叉团队,按照“成熟一个建设一个”的思路,开展有组织的学科建设,加快推动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重大突破。
加强统筹协调,汇聚学科发展资源
在百舸争流的“双一流”建设赛道上,不进是退,慢进也是退。学校始终秉持强烈的危机意识,以超常规举措加快形成竞争优势,奋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持续扩大办学空间是助力学科建设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校第八次党代会后,学校主动对接国家和我省发展新战略、创新驱动新趋势、科技革命新态势、产业革命新变革、医学发展新要求,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交叉前沿领域为导向,多学科交叉发展为特点,绘就占地2137亩、总建筑面积103万平方米的新医科中心蓝图。2024年,部分区域已提前启用核心功能模块,2025年9月校区将全部投入运行,办学空间持续扩大,学科发展条件明显改善。同时,学校于今年出台《校区规划布局方案》,明确各校区学科、学院、学生分布,统筹布局教学实验平台和高能级科创平台,促进资源融合共享,推动学科专业交叉、教学科研融合,各校区“学科+专业+产业”的集群效应持续增强。
“一校多区”办学新格局不仅破除了制约学校发展的历史性难题,更为未来打造长三角新医科“安医样板”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高水平学科建设离不开长效化支持机制。学校抢抓“十四五”教育强国战略窗口期,拓宽筹资渠道,加大条件保障力度。以高峰(培育)学科项目建设为抓手,积极争取专项资金支持,获高峰学科专项资助、企业和地方共建资金总量居省属高校前列。紧跟国家战略,2023年锚定教育强国推进工程,2024年聚焦“两重”“两新”,2025年抢占省内试点专项债券项目“自审自发”机遇,积极争取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专项资金、科技创新平台重大科研设备更新资金、新医科中心专项债,获批资金总量居省属高校前列,为学科能级跃迁注入强劲动能。
高水平团队是学科建设的关键。学校坚持围绕学科开展有组织人才引育,深入实施“东南人才工程”,构建高水平人才梯队和若干学科团队。近五年全职引进高层次人才952人,其中,国家级人才领衔的人才团队2个,自主培养包括省属高校首个“国家杰青”和“海外优青”在内的10名国家级人才,3人入选首届“国家杰出医师”“国家优秀青年医师”医学高层次人才计划,遴选校级学术技术带头人和青年骨干教师、卓越医师60余人,为学科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坚持服务大局,提升学科整体水平
面对教育内外部需求发生的深刻变化,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学校持续凝练学科特色,突破发展瓶颈,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全面提升学科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围绕创新链配置学科链,提升学科水平和引领能力是学校学科建设的重要目标。长期以来,学校聚焦国家和安徽重大发展战略,瞄准国际学术前沿,以世界一流和国内一流学科为标杆,对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实施重点建设,学科整体水平不断提升。ESI全球前1%学科从5个增至12个,“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ESI全球前1‰学科,率先实现安徽省属高校“零”的突破;8个高峰(培育)学科绩效评价“较好”以上等次,占比87%;基础医学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升档进位;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获批全国首批公共卫生博士专业授权点。
2024年,学校抢抓“双特色”建设机遇,积极申报并成功入选省特色高校和特色学科建设单位,立项成人与老年护理学、医学诊疗技术与器械、心理健康与脑健康3个特色学科,获批药学现代产业学院,增设一批新医科引导性专业和急需紧缺、交叉应用型微专业,学科专业结构更加适配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2025年,安徽省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和《教育强省建设实施意见》,实施高峰学科对标晋级和“双一流”建设培育行动。学校抢抓新一轮全省学科建设的重大机遇,组织临床医学、药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积极申报“双一流”建设培育和高峰学科对标晋级项目,高质量完成申报答辩工作。为持续培育一批潜力学科,实施高原登峰项目,支持12个学科开展有组织学科建设,力争实现一个方面提升或突破一个发展瓶颈。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是每一位安医人的梦想。学校学科建设工作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围绕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突出建设重点,创新组织模式,争创一流学科,奋力推动学校跨越式发展。(发展改革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