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党代会精神】“双一流”创建下的研究生教育强校行动
研究生教育是学校实现“双一流”建设目标的核心引擎与战略支点。全面落实学校第九次党代会精神,需将研究生教育深度融入学校“双一流”建设全局,不断拓展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根基深度、创新高度与引领广度。
开拓研究生教育:学位点申报实现突破
启动新一轮博士学位点培育与申报攻坚战,成立专项工作专班,建立“重点培育-精准指导-强力申报”三级推进机制。集中优势资源,对标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发展需要,全力冲击药学、护理学、心理学、生物与医药、口腔医学等关键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聘请专业团队和学位点评估专家进行学位点申报工作的线上线下全面咨询和指导。强化省部级科研平台及大分子药物与规模化制备全国重点实验室合肥中心资源整合,重点引育学位点建设紧缺人才,加强建设学科交叉研究团队。
优质研究生教育:招生规模质量双提升
以“争取增量指标-拓宽招生渠道-构建质量闭环”为实施路径,扩大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和占比,研究生招生数年增长达5%以上,其中博士研究生达6%以上。紧密对接学科优势与博士点申报需求,科学制定招生计划,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学校发展成效与规划,争取更多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招生指标倾斜。优化招生计划结构,向申报博士学位点、住培容量充足、重大科研平台等重点学科或单位倾斜,建立培养质量良性循环。
卓越研究生教育:分类协同育人发展
以“学术创新型、应用专业型、交叉复合型”分类培养为基石,构建差异化、精准化的培养方案与评价体系,对学术型人才强化原始创新导向,对专业型人才突出实践攻坚能力。强化“协同联动”育人生态,深度激活“校-企-研-政”多元主体协同效能,与大院大所共建高水平联合培养基地,推动教育资源、科研资源、产业资源高效汇聚与转化。打造“动态适配”培养模式,构建“培养机制精准化、教育生态智慧化、国际合作常态化”的特色培养,创新开设1至2门“AI智慧课程”,利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资源,全面推动教学智慧化转型,实现智慧化教学,建立智能题库。设立专项基金支持研究生参加高水平国际会议、联合研究、短期访学、双学位项目,着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
特色研究生教育:着力提升育人实效
充分体现“党建引领、品牌扎根、数智赋能”的新时代研究生思政工作特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系统梳理医学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明确思政融入点和教学目标,建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标准,在22门省级思政示范课程基础上打造国家级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打造“导学共进”品牌,丰富导学思政载体,选树“最美导学团队”,营造和谐奋进的导学关系。实施研究生辅导员“赋能计划”,构建“专业化培训、精细化考评、多元化激励”发展体系。重点培育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强化示范引领。推行“支部建在创新团队”,打造“党建引领就业”品牌,引导学生服务国家战略建功立业。
坚实研究生教育:打造支持立体网络
打造“五位一体”精准化心理护航工程。构建“预防-预警-干预-转介-跟踪”全链条心理帮扶体系,深化心理健康教育提质升级,强化动态监测机制,创新分层干预模式,夯实师资专业能力,推动心理育人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型。筑牢全域覆盖的校园安全防护网络。构建涵盖实验室安全、宿舍安全、网络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等领域的立体化安全防控体系,营造全员共治氛围,形成“预防-监管-处置”闭环管理。推进研究生发展支持体系创新改革,以“精准保障+内涵赋能”为导向深化奖助体系建设,设立多元竞争性奖学金激发科研创新活力,建立“动态摸排-精准帮扶-跟踪反馈”困难学生关爱机制,全方位构建研究生潜心治学的支持生态。
立足新的历史时期,研究生教育将以学校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为行动纲领,抢抓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全力发挥高端人才蓄水池、科技创新策源地、区域发展强引擎的核心功能。打造贯通“思政引领-前沿课程-顶尖平台-国际联培”的卓越育人生态,实现创新链、人才链、产业链闭环赋能,优化“招生-培养-就业”全周期质量保障体系,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坚实支撑。(研究生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