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徽闪耀】宫立新:党旗所指,我心所向
ICU(重症监护室)是危重病人集中的地方,是抢救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工作压力大,风险高,容不得半点疏忽。而附属巢湖医院的宫立新,在这里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2020年10月,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入安徽省第十一批援疆医疗队,克服当地极度干燥、沙尘弥漫等恶劣气候条件,援助和田地区人民医院;2021年12月,服从组织安排,调至医院急诊科组建急诊ICU,并负责急诊科重症监护病房工作……
风险大的地方、任务重的地方,似乎总有宫立新的身影。问及为什么会做出这些选择时,他却只是腼腆地说:“这是我的责任。”
“有一丝希望就不放弃”
宫立新,中共党员,主任医师,附属巢湖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兼急诊重症监护病房主任。本着对生命的无比敬畏,工作中他总是殚精竭力,尽其所能。
有一次,ICU送来了一位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的中年男性,入院后很快出现呼吸心跳骤停。经过30分钟的持续胸外心脏按压抢救,大家个个累得满头大汗,患者心电图仍呈一条直线,没有丝毫恢复迹象。肾上腺素等药物也用了一大堆,甚至患者家属都准备放弃了。
“只要患者生命有一线希望,我们决不放弃!”宫立新鼓励大家再坚持,并始终坚守在患者床旁。持续心肺复苏下,患者脑缺氧不严重——继续予心肺复苏,纠酸,肾上腺素应用抢救……10分钟后,患者心跳逐渐恢复,瞳孔回缩。又经过几天的抢救,患者完全恢复正常,没有任何后遗症。
患者家属欣喜地表示这是“奇迹”,但ICU的医护却清晰地知道,这是宫立新带着大家“决不放弃”的坚定,是“再试一次”的执着,是一点一点夺回生命希望的担当。
敢闯敢为 追求卓越
“要做一名好医生,必须要有一定的‘闯’劲。要‘闯’就要冒一定的风险,弄不好还要吃官司。但作为ICU医生,如果一味地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失去的将是患者的生命。”结合二十余年的工作经验,宫立新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也并非乱‘闯’,要做好成功和失败的预案,且和病人及其家属做好沟通,取得充分信任,从而为病人争取到最大的利益。”他补充道。
重症患者病情危重,病情变化快,需要严密观察,从而及早发现异常、及时处理。每次值班时,宫立新总是从头到尾把病人查看一遍,知道哪些病人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并同步告知护士。每隔一段时间,他还会再到病房巡视一遍。遇到神志清楚却因气管插管而不能说话的患者,他在查房后会竖起大拇指,让患者安心。
“没有病情的突然变化,只是你没有观察到。”这是宫立新常常说的话。而他值班时鲜有患者“病情突然变化”,便是最好的证明。
兢兢业业工作之外,宫立新还不忘给自己“充电”。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随着时间延长,心肺功能越来越差,过去这类病人一旦上了有创呼吸机,将很难撤机,且并发症多。2010年,他从首都医科大学北京朝阳医院进修回来后,带来了一种“有创无创序贯治疗”的方法,使重症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治疗成功率大大提高,显著改善了这种病人的短期预后。
服从安排 再创佳绩
2021年12月底,宫立新服从组织安排,调至急诊科组建急诊ICU并临时负责急诊科工作。
急诊科是医院有名的“苦”“累”“高风险”科室,医护人员短缺严重,人员结构老化,医护人员的重症专业知识几乎空白,宫立新和一位一起调来的ICU护士带领大家从头学起,365天没休息过一个整天,即使夜里也随叫随到,成功救治了一大批疑难危重病人,使急诊科整体救治水平大幅提高。
2021年援疆期间,宫立新遇到一例AE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施以机械通气的患者。病程中,患者突发呼吸困难,氧合明显下降,经CT证实是一侧气胸形成。
“常规操作是需要胸外科留置手指粗的胸腔闭式引流管,但这样耗时较长,增加患者危险性,且由于管路粗,患者疼痛症状明显。”于是,宫立新当机立断,指导当地医院医生立即在床边行简易胸腔闭式引流,应用深静脉留置针。“这种管路直径不足1毫米,不仅速度快,而且明显能减少患者的疼痛。”2天后,患者复查CT,气胸已完全复张,予拔除引流管。
此外,他还指导和田地区人民医院ICU开展首例床旁血液滤过技术,提高了当地的救治水平,被该院评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
2021年8月,作为援疆医疗人员的先进代表,他被巢湖市卫生健康委评为首届“巢湖好医生”。2023年4月,先后获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优秀援疆干部人才”称号。
“党旗所指,我心所向。”宫立新始终牢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以实际行动诠释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精神,彰显了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附属巢湖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