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强校在行动】蒋祥祥:探索母胎细胞发育 为生命顺利启程助力
“对于热爱做科研的同学来说,做科研是一种兴趣、乐趣。既然选择了做科研,就要心无旁骛地一心做科研,培养科研兴趣,努力让自己适应科研工作的节奏,因为任何多余的心思对自己的发展没有任何帮助,除了徒增烦恼。”
对于“做科研”这件事,安徽医科大学青年拔尖人才、第一临床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国家卫生健康委配子及生殖道异常研究重点实验室的蒋祥祥,给予学生的忠告十分直白,但这却是他自己科研之路的缩影——如何面对失败与困难?唯有热爱可抵万难。
勤于思考问题 科研转型带来新发展
蒋祥祥,现为我校校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高层次青年人才,研究方向为母胎细胞发育。他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近年来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含共同作者)在《科学(Science)》《自然(Nature)》《发育细胞(Developmental Cell)》《细胞与分子免疫学(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细胞发现(Cell Discovery)》等期刊发表多篇论文。部分研究成果入选2023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并获得第五届妇幼健康科技奖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2012年,蒋祥祥毕业于我校生物技术专业,之后前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攻读硕博,主要研究方向为胎盘发育和生殖免疫。
“读博期间,我所在实验室一直都是做湿实验的,我硕博前几年也是在做细胞培养以及免疫荧光这种传统湿实验。”蒋祥祥表示,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传统的湿实验通量太低,很难较为全面系统地揭示科学问题,而他也逐渐意识到高通量生物信息分析的重要性。
凭借敏锐的科研嗅觉,他在2015年开始接触生物信息,用bulk RNA-seq测序方法对新发现蜕膜巨噬细胞亚群进行了测序,自主完成数据分析,最终相关研究成果在博士毕业时候发表于中国免疫学会官方期刊《细胞与分子免疫学》。
2018年博士毕业后,考虑到工作的延续性,蒋祥祥就留在组里继续做博士后了。而他前期对生物信息的研究经历,也为其后续科研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当时组里一项关于食蟹猴胚胎体外培养的研究因缺乏单细胞测序数据,无法比较全面地揭示体内外培养胚胎的差异,被《科学》杂志多次拒稿。因为有开展生物信息分析的经验,所以导师推荐我去做单细胞测序的实验室学习了。”蒋祥祥谈道。
因此,博士后阶段的蒋祥祥基本已全面转向做生物信息研究。仅仅一年多的时间,他的课题就顺利完成并被《科学》接受。2021年,他博士后出站后,第一时间给母校投了简历,并顺利入职,以另一种身份重返母校。
勇于迎接挑战 从拿下项目到入选人才计划
2022年和2023年,蒋祥祥投给《自然》《发育细胞(Developmental Cell)》《细胞发现(Cell Discovery)》陆续见刊,新的挑战也接踵而至——如何获得项目资助?
“大家都知道,长期做科研的人通常不太擅长撰写项目申请书。但拿不到项目,就无法体现出自身的‘造血’能力,更别提实现进一步的科研目标。”
于是,蒋祥祥将申请项目摆在了和做科研同等重要的位置,一方面认真做科研,一方面积极参加学校每年组织的申请书撰写和答辩的培训。努力也得到了回报,他先后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安徽省优青项目以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的资助。
在申报国家级人才项目时,蒋祥祥面临着更严峻的形势——虽然胎盘和蜕膜领域高影响力文章发文量不多,但是他申报的人才项目,需要与从事精卵、干细胞以及胚胎发育研究的各院士组的学生去竞争。其申报的另一类人才项目,又因教学经历不足而受限。
彼时的蒋祥祥依旧没有放弃,他重拾信心,以“从零出发”的心态转战另一类青年拔尖人才项目。最终,他经历两次答辩,在张智教授、曹云霞教授等专家的全方位指导下,于2024年成功获批该项目。
“这几年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和人才工作的诸多举措,让我们科研人员实实在在受惠。定期召开的人才座谈会,着力解决引进人才在各方面遇到的问题,让大家能够踏踏实实做科研、出成绩。”对于学校提供的各类支持和保障性措施,蒋祥祥十分感激,他也表示未来将在蜕膜、胎盘、着床后胚胎的发育、代谢等方面继续发力,探究不良妊娠的发病机制,为我国的生命科学事业做贡献。
“也许有的同学可能因为运气较好,暂时做出了一些科研成绩,但这对于一个科研工作者的长期发展未必是好事。”蒋祥祥特别谈及了科研工作者长期发展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具备真才实学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研究者才能走得更远,而这也是他一直给学生们强调的:“沉下心来,认真学习掌握各种实验技术,系统学习领域内研究进展,无论遇到多少挫折都积极正面应对,这才能在科研的道路上行稳致远。”(第一附属医院 人力资源部 新闻中心)